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详案全册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详案全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详案全册1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阅读
1.社戏3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5.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6.引导学生了解应对,指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
2.回延安2
3.安塞腰鼓2
4.灯笼1
写作学习仿写2
口语
交际应对1
1社戏
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详案全册2一、导入新课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看戏是旧时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经济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这一活动的频率,往往只在年节活动时才有机会享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注意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默读课文,对有价值、有困惑的内容进行批注。
2.交流初读感受
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不下定论)
预设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实现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全面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为后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理清事件,研读情节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社戏》的理解可能也不尽相同。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课文,探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清事件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用6分钟时间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
温馨提示:圈画重要词、句和段;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学生完成批注后,可在同桌或小组间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板书。
预设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月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设问1:对于这些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
(生勾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小结:看社戏是主要内容,因此看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设问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预设首先,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同时,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帮助,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再者,写波折也是为写看戏做铺垫,使课文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设问3:略写的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有什么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来看: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中心事件的环境和机缘。
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和小伙伴去赵庄看戏做铺垫,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吸引读者细读看戏部分;与结尾句遥相呼应。
从情感上来看:表达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
师小结:本文围绕主要事件“看社戏”,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 ……此处隐藏15698个字……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那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2回延安
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预习卡
第1课时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
(板书文题)
二、披文入情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
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颂延安——圣地大贡献
2.探究品析诗句(教材P14“思考探究”二)
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极度欢乐”的情感?
(小组内交流、整理批注并推荐学生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引导学生将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归类。)
预设
(1)有的地方直接抒情,如大江奔流,张扬恣肆、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对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大发展的热切盼望。
(2)有的地方间接抒情,如小桥流水,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极写感情的深挚,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写出诗人见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大幅度、有力度的动词“扑”传神地将这种心情表现了出来。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语言描写,“真”字传达出美梦成真的欢喜和对延安亲人的热切盼望与感激之情。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语言描写,表现以老人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的深情。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场景描写,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场景描写,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师小结: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