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简介作者。
⑶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又()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2《泊船瓜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学名句的佳话。同时,《泊船瓜洲》又是我校校本教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与浓浓的乡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船瓜洲》从文章里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带领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本课的教学预设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学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乡古诗,创设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握与铺垫。
学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小学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学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学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月亮,导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 ……此处隐藏5945个字……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5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