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的教案1学习目标:
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重难点:
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
2、抄写生字并注音。
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
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
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
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
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
二、课上导学交流
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蒹葭》译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蒹葭的教案2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较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
(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内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
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B景物描写C旁人的反应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
坚定执著河水“清”而独立
追寻——————伊人飘忽不定
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 ……此处隐藏26549个字……
2. 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 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 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 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 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 学生吟读。
5. 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 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 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 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 学生译读交流。
5. 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 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 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 《蒹葭》的'音乐美 (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绘画美(理解《蒹葭》“兴”的运用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 (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来表现强烈、细腻、丰富、执着感情的特色。) …… (学生也可自定选题,如: 《蒹葭》的含蓄美 《蒹葭》的朦胧美 ……
3. 学生分组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4. 研读交流,教师相机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 五.美读。 通过美读,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完美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
1. 播放配乐朗读。
2.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美读,互听互改。
3. 学生配乐美读交流,全体鉴赏。
4. 美读成诵。
六.作业:
1. 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2. 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
板书:
蒹葭《诗经》
音乐美——用韵 叠词 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 余音袅袅 绘画美——起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情感美——以景托情 强烈、细腻、丰富、执着
蒹葭的教案15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导入本课。
2. 简介《诗经》。
二. 朗读 感知大意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圈点生字。
2. 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
3.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4. 学生自由朗读本诗,把握语速、感情基调。
5.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对语速、语调的把握。
6.引导学生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7.各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示朗读,评出优胜组。
8.全体学生齐读。
三.研读 感悟意境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诗,结合注视,组内理解大意。教师巡视,答疑解难。
2.引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3.学生感悟意境,
《蒹葭》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 (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跻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