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皮囊》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皮囊》有感1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第一章节,作者就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但阿太虽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被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实书上并没有在天才上面打双引号,但我为什么在上面打了双引号呢?本章节主要讲了黑狗达因病遇见了被母亲带到家里和黑狗达一起玩的文展。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定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精打细算的,各科成绩都一定要和自己预想中的成绩一模一样,而且是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跟小伙伴玩的。
但是我认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他一次次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患得患失,才导致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文展,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最后的一句话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话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会失败!至少像文展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了,即使是失败了,也不感到遗憾。只可惜……命运多么不公平……
《皮囊》中这些可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读《皮囊》有感2挂在你脸上的,是块囊,像块面具,遮掩了皮囊下跳动的心和翻滚其中的诡谲算计。
这是我读到彼囊为的第一想法。
蔡崇达先生在这本书里记述了“我””身边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以此来反映不同人对皮囊的看法。就像书中描写的姥姥,亲人的离开没让她哭泣。她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皮囊争口气。”人死了、埋了,什么都带不走,但什么都能丢掉,只有这具皮囊跟着你去了地下。当然,千百年后连皮囊都会风化,你也就真成了一堆枯骨。
书中想要建房的母亲,不顾儿子上大学、买房,不顾女儿出嫁,她就憋着一口气要建个风光的大房子。我初读时,觉得她自私:为了一座要拆掉的房子大费周章,连儿女都不顾。但是这位母亲的执拗是因为丈夫病重,而他们的梦想就是拥有一栋大房子。母亲用6年的青春赌这个男人的成功,她输了;所以她赌自己,她成功了。建成的.那天,她花了一万块宴请宾客。结束后端着剩饭剩菜,当做明天、下周的晚餐,她的灵魂在不屈地呐喊,她的皮囊在劳累中苍老。她完成了独一无二的成功,她争了一口气。
这世上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且以后会有更多。他们为自己的皮囊而活,拼命去挣钱,取得好业绩,仿佛他们的人生必须由他人的夸赞组成才算成功。把格式化的微笑、和善挂在脸上,充当内心,千篇一律;真诚炽热的灵魂成了异类,成了无处可遁的珍奇,人们三缄其口,囚在皮囊下的灵魂小心翼翼地观察身边人,争先恐后地朝他们赞赏的方向奔去。这却与那位母亲到底是相同了。
处处谨慎,刻刻较真。《皮囊》描绘了芸芸众生无趣的皮囊下喘不过气的灵魂,浮于表面的自在,深埋心底的执拗。可我们不是在为皮囊而活,任何人都不值得为皮囊而活。不是为了面子上看得过去,而是为了心安。
没有一个灵魂值得被忽视,你本身就闪着光,皮囊是添彩而不是遮掩。
读《皮囊》有感3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这段话,便是我拜读了蔡崇达的《皮囊》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却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呀,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唯有扛起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才能摆脱这肉体和欲望的污秽。
我们究竟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想应该是担当吧,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担当,母亲为了完成遗愿对子女的担当,我们只有勇于担当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24岁就参与“蛟龙号”的叶聪是这么做的,25岁就参与嫦娥五号航天任务的周承钰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光芒,更加感受到了“担当”的炽热!1963年,24岁的樊锦第一次前往敦煌实习。当她攀缘崖壁,顶着风沙,走入幽暗寒冷的洞窟时,就被一种守护国宝的神圣使命感召,再也不曾离开此地,迄今已有57年。57年后,她当年的满头青丝已化为白发,但年轻时的初心却不曾改变,从未变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基层民众发声,申纪兰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业绩,她在熠熠生辉的共和国勋章上,永远地镌刻上了英名。
肩上的担当未曾放下,心中的梦想未曾磨灭,“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担当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所应遵照的守则,更应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气,唯有如此,正直之风才能盛行。
担当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人格的升华,一种心灵的洗涤剂,一种让你扛起大任的工具。
让我们用担当扛起大任,心怀报国之志,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行信念,让青春在为祖国、 ……此处隐藏11366个字……以上的举例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甚至多到“令人发指”,有时候想快速扫过一个故事却又怕错过一句作者的“醒世恒言”,全书在走走停停中慢慢淌过。忘记了时间,抬头看表却不为付出的时间后悔,让人“着魔”。我想对于这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慵懒安静地阅读,没有功利驱赶阅读速度,没有歇斯底里的过度解读,轻声走过花架采掷繁华中的一朵细嗅,没有非要对繁花进行分类的必要,闻过芬芳后放回原处,再等下一个有缘人前来。
拓印在骨髓的生活
说实话这部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害怕让自己浅薄的经历误解了书中情感原本的价值。全书的基调是悲伤的,却悲伤的有道理有价值;全书的情感是现实的,没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的大开大合,却以小搏大,像一根细小的针一点点松动读者坚实的心脏,最后发现自己的情怀与坚持也不过如此。我想无论怎样经历的人,都会有感同身受的部分,生活拓印在我们每个人的骨髓里,印记百年永存。我带着自己的印记,去享受作者的故事,无论斟赏或是扫略,都会在阅读的那一刻订下额外的印记,受用终身。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血与泪、愿与违,甚至能看到背后时代的创伤。不禁叹止作者平日的生活体会,想来他一定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
我没有资格评价作品情感的好坏,但凭好恶。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剥一颗坚果,费尽心思去除硬壳,便发现白色的香甜果肉。那么这本书剥开的是有粘性的透明薄膜,你甚至可以透过薄膜看到内容,完全剥开后是黑色的苦药,却有良药苦口的韵味。因为剥开的是有粘性的薄膜,内在与外在之间被可以轻易撕开的细丝粘结,你可以轻松完全剥离,却又无法迅速从中抽离。第一次剥开它,尝到苦药,又难以下咽第二次,舍书而去,多年之后发现药劲灌满周身,大有脾益。这本书就给我这般感觉,不舒服的情感,太过现实的体验,却真实有用。
这就是生活,有肆意长笑,有苦中作乐,有沉湎忘怀,有释然放怀,有做作,有流离,有怒嗔,有痴狂。这一切,都拓印在我们的骨髓中,生活也许没有核心,却值得慢慢品味,待养分在骨髓中吸收殆尽,留下怅然与释然便可。
想与有心之人共勉此中情怀,希望不会味同嚼蜡。
读《皮囊》有感14这本书早已被推荐,看到《皮囊》俩字,我下意识把它当作一本小作家写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学,扔到“杂书系列书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文章叫《阿太》,觉得写得很好,能够让我想到自己的祖辈们。于是搜这个叫蔡崇达的作家,没期望百科有这个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于是这本书就被掸了掸灰尘,来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写过十几篇关于自身的文章自娱,这时觉得看到了一个标杆。
让我惊奇的是这书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为我也曾写过这样标题的文章。于是更觉亲近。
关于书中的叙述自然不必赘述,看到某一页有50甚至70条的评论时,我知道这本书毋庸置疑是本好书。
看完之后,深感相见恨晚。
读《皮囊》有感15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蔡崇达《皮囊》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主人公黑狗达的视野,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人情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逐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初看前三篇,我觉得有些许吴念真的味道,并且兼具闽南的地域文化,不可多得。在阅读里,我多次联想到大学同窗给我说过的一些故事,同样关于那片地域,那些人与事与小镇,我在这本书的前部分找到了它们。
《皮囊》作为本书的开篇,主角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做菜时被刀切断手指,家人都大呼小叫着商量怎么解决时,她却冷静的说道:“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现在社会太多人把肉体看的太重要,娇贵而谨慎的活着,反而吃不了苦头,做不成大事。阿太是活得超脱之人,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那句话也道出了《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霜磨砺,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得以洗涤,得以有趣,得以安放。
在《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哪怕被旁人指指点点说她自私可笑,哪怕被丈夫和儿女不理解说她只要面子不管家人,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只是为了完成丈夫同她约会那天许下的诺言“将来我要把这块地买下来盖一座大房子”。母亲对于即使拆迁在即也想建起的四层小楼的执念,满满的是对家和对父亲承诺的执念。谁的人生没有过这样的执念,纵然知道徒劳,依然不甘放下,只是有人做了,有人和自己和解了。
《残疾》是作者对他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俗话说母亲是家里的温度,父亲是家里最厚重的墙,我想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大多数心中来说都是高大威猛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温存的庇护港。文章里的父亲离家、归来、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继而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厚朴》人都会经历青春,而叛逆和成长是青春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人表达叛逆,张扬挥洒。有的人表达成长,但心中总有自己叛逆的想法。那样有支撑的叛逆,或许更理直气壮,亦或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我对《天才文展》印象深刻,好似年少的我们有很多宏伟的理想,但是在现实面前被击的溃不成军,面对跟自己条件相当却比自己成功的人,我们会自卑,更多的是嫉妒,而嫉妒会让我们选择逃避。文展就像我们生活中走失的朋友,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每个人都要有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
很多读者都说书的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太过于平凡,有一种“眼泪被骗了”的感觉。有些读者甚至认为前半部分写的太过用力,后半部分却充满了优等生凤凰男的优越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个人哈姆雷特吧,此篇不评价对错好坏,只谈意义。
《皮囊》超乎我的想象。它既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又不及我的想象。它的好,好在它的的确确地冲破了我自身加固的防护墙,让我真真切切地“看见”自己和“看见”更多人。然而,它的不及,不及在于它把自己“看”得过于透彻,把更多人“看”得过于明白。作者揭开皮囊的同时,我们也跟着揭开了一遍自己的皮囊。虽然,也许很多人并没看清楚自己皮囊之下的肉体与心。但这种激发,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