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2我第一次触及心理学类的书籍,很是新奇。我像是重新审视检察了自己,在作者深度剖析人的情感和性格时,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时而自卑,时而有优越感的我。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谈及到自卑与优越感的问题,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比较零碎,但每句话都富含哲理,只是需要细细品读,里面存在许多心理学科理论,对外行人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难度。但如果抱着对心理学的极大兴趣,认真品读这本书里面所阐述的理论和观点,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句话倒是一针见血,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些自卑感,而不是只有我,就是程度不同,自卑的方面不同。我当然有充满优越感的时候,但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卑,别人常夸赞我的成绩,我兴趣的广泛,我优异的成就,但我总是忘掉这些,我只记得我不敢独自一人上大舞台,我没有别人自信大胆。每当看到别人在舞台上大胆自信地表演,那股耀眼的.气质和光芒令人羡慕,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总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而更感自卑,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说实话,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就是因为它的书名,我想摆脱自卑感。
作者告诉我,“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是啊,自卑感只会局限一个人的潜力,浪费青春的大好时光。人生苦短,如果因为当前的自卑而失去了人生中难得的的机遇,让人生蒙上了灰暗的阴霾,就得不偿失了。人生是五彩斑斓、趣味横生的,自信是其中星星般耀眼的光芒,唯有活出自信,才能活出生命的风采。克服自卑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一步一步地去努力。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勇敢地超越自卑感吧,穿过自卑的迷雾和阴霾,将是明媚耀眼的阳光和蓝天!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3《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动身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足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全部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老师应培育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爱好,使他们真正相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爱好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行磨灭。母亲不仅应当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育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同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需以同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主动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情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持续。留意儿童的困难、订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老师的任务。老师应当对儿童有真正爱好;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爱好,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意,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气;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挚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暖和的集体奉献力气;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暖和的家庭奉献力气;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气。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4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 ……此处隐藏7997个字……正;在创设班级氛围时,要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本书中,作者还特别提出三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孩子:生理缺陷的孩子、被娇宠的孩子以及被忽视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这三类孩子,要常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就需要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未来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为孩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从而取得成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贡献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4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在中国社会,这—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会在一个人的早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对后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
作为一一个社会人,应该对性格的产生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骨子里的,虽然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改变,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别是对于在恋爱关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顽固,通过个人心理学的帮助,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更敏锐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组成,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本书还对恋爱和婚姻做出论述,明确了坦诚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两个人的合作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尝试,这之中的复杂程度包括了两个人的所有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认识,才能逐渐磨合,这绝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戏。
每一个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心理学,起码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心理学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学会如何去合作,如何对待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够更好的学会换位思考,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帮助别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码,不会成为那个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去改变别人的能力,但有改变自己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5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