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绽放》读后感

时间:2025-08-24 06:54:22
《等待绽放》读后感

《等待绽放》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等待绽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待绽放》读后感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作家丁立梅老师的《等待绽放:一位高考母亲的陪考笔记》。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儿子升入高三的第一天起开始写笔记,一直记录到第二年高考的前一天。这期间,她和孩子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下来,其中有辛酸,有欢喜,更有母子共同成长、化茧成蝶的美丽。令我触动最大的是:她用撰写日记的形式,改变了孩子的未来,换得了孩子的美丽绽放。

作者有着和很多家长相似的经历,她的.孩子并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人。初中时,儿子迷恋上玄幻小说,在作业本下偷偷看小说,结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只能进入一所普通高中。高一高二的大好年华,他基本都荒废了,没有一节课能集中精力、完完整整地听下来。作者也因此常常半夜醒来,内心一片绞痛。那种又着急又迷茫的时刻,相信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

从高三的第一天开始,丁立梅老师就开始写陪考日记。陪考日记如同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带给了孩子传奇般的成长。在这本书序言的结尾部分,丁立梅老师这样写道:“然千山万壑,我陪他走过来了。”这句话让我很感动。成长的路上,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一直相守陪伴,孩子才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灿烂。

丁立梅老师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日记,记录孩子成长中的一些故事。在学习的问题上,我和孩子之间也会发生很多摩擦,也会遇到一些苦恼的问题。有时候孩子贪玩,不爱写作业,我会朝他生气大吼,但这种效果微乎其微。有一次,我把这种苦恼写在日记里,他看到后写作业竟变得比之前积极认真多了。

现在,随着工作和学习的忙碌,我们不能做到每天都写日记,但是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记录下生活中的琐事和心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能变得更加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苦恼,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和孩子一起写日记的过程,也是我和他共同成长的过程。等待花开,等待绽放,愿我们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等待绽放》读后感2

《等待绽放》这本书是作家丁立梅写给自己将要高考的儿子的笔记,这本书记录了丁立梅在儿子高三时陪读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这本书中也能让读者看到作者和她儿子的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让人倍感亲切。

丁立梅,笔名梅子,她本人是江苏东台人,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她的每本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等待绽放》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生动有趣,她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亲切感,每篇文章中都富有排比句、比喻句。作者对儿子的期望是希望他能全力以赴高考,她不奢望儿子有多优秀、多杰出,她是知道儿子、了解儿子的,她只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儿子拥有远大的抱负,作者也是感到欣慰的,但她并不希望儿子因此变得疯狂。从她这本书细腻的语言描述中可以读出母爱的博大精深,她的儿子想离开他所在的家乡,作者内心爱自己所在的小镇也深爱儿子,她只是觉得儿子竟然不爱自己所在的故乡了,不免有些伤感。

丁立梅不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个甘愿为儿子付出一切的母亲。她愿意不去打扰孩子,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对儿子说过这句话:“如果你努力了,就是最大的成功。”她注意儿子的.心里健康,经常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与儿子聊天,倾心交流,帮助儿子解决困难。

从丁立梅的《等待绽放》这本书中,我懂得了无论面对学习的困难、生活的不易,都应该坦然面对、快乐成长。她的文字迷人,让读者感到优美、自在,我以后也要学习她的这种文字表达方式,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丁立梅的品德、思想,凡事都要努力,对于自己本身来说:努力就是成功的。

《等待绽放》读后感3

没有雨的秋天,是不算数的。

今年秋天的第一场雨,总归是来了。细细分辨,那雨声是有区别的。打在车棚上的,像是一队急行军,嚓嚓嚓,嚓嚓嚓,声势浩大,风驰电掣地赶往战场。打在植物上的,沙沙沙,沙沙沙,像是从哪里伸出无数双小手,温柔地抚着,一下,一下。

而我,却渐渐无心再聆听雨声。我担心,小小的桂花儿,它们会不会在雨里瑟瑟发抖?

雨终是停了。天还阴着,云层不是很厚,可以望见太阳的光亮,遮也遮不住的,透出一两线来。桂花树上的每片叶子,都发着光。几只小粉蝶,飞过树梢去。

我来到桂花树下,踮起脚脚尖儿。原先鹅黄色的、米粒大小的花蕊已经不见了,绿得发亮的叶片下,有四五朵淡黄色的小小的桂花遮遮掩掩。一簇簇花儿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金色铃铛,挂满了桂树的枝头。偶尔吹过一小阵风,小小的桂花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地上铺上了一块鹅黄色的.地毯。流动的香气将我包裹着,这香气仿佛也是淡黄色的,带给我淡淡的甜蜜与安心的感觉。

奇怪,真奇怪。清晨的时候,我只觉得有暗香浮动,可并未见到这一个个的小铃铛,当时我还急切地想,到底还要多久才能看到它们开放呢?世上的事物,总有很多的出乎意料。一场风雨过后,花儿竟以最昂扬的姿态站立在高高的枝头。

原来,每一朵花儿都有它开放的时令,心急不得。我们能做的,只需等待;只要肯等待,花总归是会开的。

这让我想起丁立梅的《等待绽放》一书。这本书记录了她陪伴孩子王潇的成长过程中的欣喜、迷惘、焦虑、失望,但她也一直持有宽容、理解和爱。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是一本有关爱和成长的书。

书的结尾,是这样一段话:“等待你的绽放我的小孩。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花,将淹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于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

合上书,这段话久久地停留在我脑海里。一个孩子,对他的家人来说,是一份神秘、美好的礼物。王潇是上天送给丁立梅做妈妈的一份礼物,而我的弟弟善善则是上天在去年送给我们家的一份礼物。那个时候,世界对他,是一片空白。他最常有的姿态是,哭,或笑。饿了哭,哪里不舒服也哭,嘴巴一张哭得肆无忌惮理直气壮。他也会在梦中笑,嘴角轻轻牵动,就漾起一个美丽的漩涡。我们总是可以在睡着了的他旁边,看很久。

丁立梅对儿时的王潇充满光芒四射的憧憬,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丁妈妈却渐渐有些失望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很普通,就连梦想也是平淡质朴的。但她慢慢明白,其实,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做个善良的人,就已经很好了。正如她在再版序言中写道:“我没有把他培养成社会精英,但是,我交给这个世界多么阳光可爱的一个青年哪。为此,我很心安。”我对弟弟也有着与丁妈妈相似的幻想与期待,我期盼着他的将来,一定能文能武,学业有成,成为国之栋梁。我憧憬着,将来的某一天,弟弟将会是尘世间最绚烂的一朵花。可是成长的过程,哪一天不是如花在盛开呢?只要他能平平安安地长大,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结果早已不那么重要了,不是吗?或许他的花儿普普通 ……此处隐藏10270个字……住的。”当这样的总结语由孩子嘴中说出时,任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积极向上与成长。

其次,花儿的绽放需要适宜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为、在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环境的力量隐而不现却力量无穷。父母对孩子没有埋怨和失望,自然会为孩子的乐观、健康积极积淀。不仅如此,同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不仅如此,花儿绽放需要阳光与雨露,丁立梅在文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记录,几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奋进,无论在儿子积极奋进或是萎靡不振之时,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尊重。

最后,纵观整篇文章,虽然是以日记形式进行记录,却篇篇有个适宜的甚至诗意的题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实却字字真诚。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爱在一顿顿爱心早餐、一件件心仪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实地展现着。一如身边真实的一个个母亲一样。在丁立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那个努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一点点的成长。这种成长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等待绽放》读后感14

“等待你的绽放,也许你只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花,将隐于红尘,但对我来说,你是唯一,你的绚烂,将是无可替代的。”

——题记

连绵的细雨,像一位安静的母亲,用她的手轻轻抚过你的脸颊,柔软而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作者,那就是“独一无二”。 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儿子高三的一些琐事。

和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作者对儿子充满希望和期待。 他总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是最好的。 但儿子的表现一再让他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尽管对他的爱丝毫未减。 文中的孩子曾经那样敲打着父母的心,痛不欲生: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高中一二年级就被当废了。 未来我们能看到多少明灯?

儿子不喜欢学习,对自己的前途有一种淡漠。 直到高三,儿子的改变来自于无意中读到台湾作家回顾青春的一篇文章,顿时清醒了过来。 在笔者的陪伴下,她的成绩一路飙升,最终以成绩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正是文章中的孩子所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不管外界如何逼迫他去做。 当他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工作时,没有人能阻止他。 励志墙是一场意志的长跑,“意志力决定成败”。 于是,这孩子开着直升飞机,终于,坐上了一年级的宝座,拿到了心仪大学的通知书,真正成为父母的骄傲!

文中,作者与儿子的关系似乎很微妙,似恋人又似闺蜜,始终亲密无间,儿子的父亲会吃上好几坛醋。 每天清晨,儿子都会把他珍贵的初吻献给妈妈,而妈妈总是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爱。 不,也许不能算告白,因为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最让我想起的是这一幕。 晚上,某小孩被蚊子咬了,很痒。 笔者关上房门,寻找里面可恶的蚊子。 找到它之后,立马杀气腾腾,“啪”的一声,结束了它的生命。

《等待绽放》读后感15

秋日午后,清爽,惬意。

我坐在书桌前,继续阅读《等待绽放》。我的两个孩子在身后不远处,一会儿热闹地转圈圈,一会儿安静地贴贴画,一会儿将毛绒玩具扔来扔去。我的心充盈而柔软,所谓岁月静好,莫过如此。

爱与规矩皆在细节

《等待绽放》是知名作家丁立梅女士作为一位高考母亲所写的陪考笔记。从儿子读高三的第一天,写到高考前夕,有点滴的生活琐事,也有关于梦想、关于人生的深思与探讨。

母亲断然拒绝了儿子听音乐放松的要求,遭到不解与埋怨。她在文章中写道:“儿子,别埋怨妈妈不懂你,你只知你现在,而我,关心的不止你的现在,还有你的将来。”原本并不擅长烹饪、并不讲究饮食的母亲,为给儿子提供丰富的营养,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我更喜欢手执一本书,坐在窗前,看它个昏天黑地。然而,为了讨好你的胃,我穷尽我在这方面的智慧,且不觉得时间流走的可惜。”儿子在班上犯了错误,想要破罐子破摔或让母亲出面解决时,母亲的建议是,“你,及你的同学,一起去向邓老师说明情况,求得谅解。如若不行,也要甘愿受罚,因为,是你们先违背纪律在先。” “我没有把他培养成社会精英,但是,我交给这个世界多么可爱阳光的一个青年哪。”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流露于柴米油盐与嬉笑怒骂,亦深藏于默默的守护与暗自的希翼。深爱,而不宠爱;温柔,而又坚定;希望,而不勉强。这是丁立梅教给我的爱孩子的方式。

那年的高考笔记

跑到楼下的储藏室,在破旧的纸箱里翻出了十几本高中时的日记,潮湿,泛黄,发霉,像极了那时的心情。

“我真得很讨厌无休止的考试。它唯一的作用就是不断冲刷掉我的自信心。我像一只孤独的野兔,奔跑在荒原。好累,我想停下来。可是,后面有狼。”

“耀眼的阳光,灼热的空气,让我冷得发颤。我没有想过,我的18岁会在忧伤与孤独的季节中走来。这就是生活,是我不想要却摆脱不掉的生活。”

“我的心,都在一个本子里记着。朋友看了之后,问我,你没事吧?没事啊。我笑得眼里都是泪。”

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征文大赛的评委义愤填膺地说,现在的高中生真是无病呻吟,牵强附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云云。我心里暗自想着,他是不是没有参加过高考,或是学霸,或不曾青春?青春里的忧伤与迷惘本就剪不断理还乱,何况被高考这匹“狼”追撵着的青春? 那时的我的文字,充斥着“拼搏、苍老、梦想、绝望、忧伤、明媚”这些词语。我一度不敢翻阅,没有勇气回望那一段时光。甚至在之后的很多年,仍会梦到高考,然后在梦中惊醒,冒出一身冷汗。

但我感谢那一段时光。它让我懂得,对于梦想,我们始终都应该是坚贞的朝拜者,没有什么能够比在青春年华里好好奋斗一场更令人幸福的了。

亲爱的小孩

六年前的冬天,儿子出生了。初为人母的我,欣喜与幸福之情自不必说。我早早准备好了笔记本,记录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子的身长、体重,几点钟喝了多少奶,大小便的.时间和次数,欢笑和哭闹的神情……甚至明知月子里不能久坐、用眼过度,仍半夜爬起来坐在床上或书桌前写日记。担心灯光太亮会影响到儿子的睡眠,还会故意将灯调暗。坚持了一年多,写了将近一个笔记本。之后,便懈怠了,偶尔写一些。再后来,就完全停止了。

两年前的夏天,女儿出生了。我又找出一个笔记本,开始记录。可是坚持了不到半年,又停止了。

偶尔我会翻看那时的日记。儿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喊出“妈妈”……儿子偷偷揪了一朵我种在阳台上的小花,自己找出了丢在床底下的弹力球,在菜园里陪着姥爷种菜、挖土豆……女儿出生后我的喜悦,儿子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我和女儿的可爱模样,儿子对女儿贴心的疼爱和宠溺,两个小家伙抱在一起的温馨和甜蜜……那些逐渐被忘却的记忆又慢慢浮于脑海,展现在眼前。

时光流逝,带走太多东西。困苦时的疼痛、挣扎,功成时的畅快、喜悦,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它们都将被流水一般的时光冲刷、稀释,变得虚无缥缈,恍若隔世。我们不妨提起笔,记录下花开的忧思与欣喜,心情的暗淡与明朗,成长的挣扎与展翅……继而在梳理与回望中,让前行更加坚定有力,让生命愈加饱满充盈。

因为文字不会忘记,因为文字富有力量。

《《等待绽放》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