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1宝宝和同伴玩“扮医生”的游戏,医生要给病人作检查了,宝宝二话不说,一把撩起自己的衣服……
误导招式:横加干涉
妈妈一巴掌打开孩子掀衣服的小手,呵斥到:“怎么能让别人碰你?!”
科学招式:动情晓理
妈妈:“小朋友都是要长成大姑娘或大小伙子的,在别人面前随便暴露自己的身体、看别人暴露身体都是很不礼貌的'。”
提示:
(1)忌夸大
父母不应该将孩子的游戏行为等同于成年男女之间的某些不当行为,也不应该认为孩子的这种游戏会导致什么不检点的行为。
(2)抓契机
3岁一6岁是告诉孩子身体接触对错的最好时段。这种情境下父母正好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己的,别人不可以随便触摸”,另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随便触摸你的身体是一种‘侵犯’行为,要立即制止他们并告诉爸爸妈妈”。
幼儿教育案例2妈妈/爸爸带着宝宝一起洗澡——
A:宝宝问:“妈妈,为什么你的(胸部)大?”“为什么我有“小鸡鸡”,你没有?”
B: 宝宝问:“爸爸,为什么你的“鸡鸡”比我的大,还有毛毛?”
误导招式:羞涩回避
妈妈/爸爸背转身:“哦,没什么……宝宝,把梳子递给我好吗?”
科学招式:坦然以对
A:妈妈:“每个人都有‘奶奶’,男生的小,女生长大准备做妈妈就变大成‘乳房’了。”
“男生有鸡鸡,女生没有。妈妈是女生,所以没有鸡鸡。”
B:“看爸爸的手和脚是不是比你的大?毛毛就像人长头发一样,你长大也会长的。”
提示:
(1) 莫错良机
孩子5岁之前,与父母同浴是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了解人体性器官(特别是异性)的最佳时机。5岁之后,应该逐步减少,而到7岁的时候应该自然地停止。
(2) 巧用艺术品
室内挂一幅或两幅大型的裸体画或人体雕塑作品,呈现男女两性的.全身正面,可以破除孩子对异性身体的神秘感,体会人体以及艺术的美。《泉》、《大卫》、《掷铁饼者》等经典艺术作品都是很好的选择。
推荐绘本:毛茸茸、乳房的故事
幼儿教育案例3一、幼儿表现:
TT是个小班的孩子,初次见TT是在家访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金鱼,一会躲在门后看着我们谈话,又过一会推出他的小自行车骑给我们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后。感觉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说TT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出去玩都寸步不离的跟着爸爸妈妈,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不玩了,她特别担心,TT上幼儿园能适应吗?的确,TT是个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2)胆小,不喜欢表现自己。
(3)不善表达、话语少、和老师交流较少,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或者小朋友讲话时,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在建筑区玩,有的在娃娃家玩,还有的合作完成积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唯独TT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来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TT还是这样。通过与TT妈妈的交谈,我们了解到TT小时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与外界接触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带着。经过分析得出:
(1)老师往往认为TT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去勉强他,其实他是会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TT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象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语言环境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他看到其他幼儿和老师亲亲抱抱,TT的眼中尽是羡慕。
(3)TT性格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三、培养目标
1、能够乐意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够主动地要求与老师亲近 。
四、措施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退缩行为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TT不和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在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时间与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认识的新伙伴及有趣的、无趣的、生气的、沮丧的等等各种事情。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去家里玩,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等。
2、在幼儿园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干预:
1)让孩子与集体相互了解、接纳。
为了让TT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积极创设环境,课堂游戏或者户外活动时,鼓励TT参与,也请其他的小朋友多邀请TT一起玩。
2)了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TT是属于特别内向的孩子,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于是我就多给TT创造机会,表现自己。
3、发现闪光点,在集体中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TT的记忆力很好,上课的内容说过一遍他就能记住,这就是他的闪光点,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教师多多引导、鼓励。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5、多亲亲抱抱,多身体接触。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 ……此处隐藏14947个字……去做客),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尽力唱得优美,介绍玩具时还配上相应的动作,如唱到小猴子爬竹竿时,还模仿小猴的动作;你还有什么玩具可以吸引小动物来家做客?——创编歌词。在教研活动中和组内教师作了交流后,有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是和语言的整合,后者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把握了合理的“度”。
实录二:《小熊喝蜜》——从游戏活动回到音乐活动
音乐欣赏《小熊喝蜜》,我请幼儿欣赏前奏部分,猜是谁来了,音乐鲜明的形象让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是小熊来了,而后分段欣赏,幼儿模仿小熊走路、喝蜜、蜜蜂来了、小熊回家四种状态。活动的难点是分辨小熊走路和喝蜜的不同音乐,和着音乐表演动作。整个活动中,幼儿完整欣赏了一次,其余的是分段欣赏。活动结束后,我请组内教师和我一起分析,发现今天的活动是很热闹,但是孩子们在表演时明显没有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尤其是难以分辨小熊走路和喝蜜两段音乐,只是靠我的语言提示来转换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反思: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什么?是欣赏!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聆听的方式来领悟音乐的真谛。它是一种“静态”学习音乐的方式。韵律活动则是借助身体的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以一种 “动态”学习方式呈现。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更容易引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完整欣赏只有一次,分段欣赏打破了乐曲的完整性,幼儿没有分辨乐曲中AB段中有何不同,他们只是沉醉在自己是音乐里的小熊,快乐地做着小熊的动作,动作没有节奏感,更谈不上要去分辨两段有点相似的'音乐了。“动”远远大于“静”,追求形式的热闹而让我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欣赏、理解,把这只当作是一个游戏,配了乐的游戏,而非音乐欣赏活动,这次音乐和游戏的整合是不成功的。
调整:第二次组织《小熊喝蜜》活动,先给幼儿观看3张小熊的表情图,请他们根据表情寻找音乐,带着任务,孩子们欣赏了一次;第二次完整欣赏是和小熊打招呼,其实就是和着节奏自己摆动身体欣赏;第三次完整欣赏是观看PPT,有音乐的伴奏,孩子们走进了音乐的世界中。有了这三次欣赏加上图文结合的形式,孩子对乐曲有了较深的理解,在接下来请他们分辨AB段的不同时,我只用一个问题就达到了目标:“你从哪里觉得小熊是找到了蜂蜜开始吃了呢?”孩子们开始用心分辨不同的音乐,他们和着音乐表现出了小熊笨拙的样子,特别是重拍的拿捏非常准确。这次活动获得了成功,是崔岚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反复就是力量!”幼小的孩子欣赏音乐,就是需要反复视觉的、听觉的多重的冲击,幼儿对旋律熟悉了,就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游戏是游戏,但同时也是一个音乐活动,孩子只有有了对音乐美的体验才会用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实录三:《献上最美的哈达》——从科常活动回到音乐活动
这是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中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歌曲中的内容,我制作了反应西藏生活的PPT,身着藏袍、喝着酥油茶、献哈达、载歌载舞的藏民……孩子们被这些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穿藏袍要露出一只胳膊?酥油茶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献哈达?……面对他们的问题我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甚至还为自己能解答地孩子们满意而有点自喜。看完了幻灯,我请孩子再搬椅子面朝钢琴。彬彬叫了一声“又要搬椅子了”他还是很留恋地看着屏幕。有的孩子不是很情愿地搬椅子面对钢琴。我发现时间已经过去17分钟了。
反思:为了吸引幼儿对歌曲的注意,我花去了大半的时间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背景,还让有的孩子沉醉在里面走不出来,真的是偏离了航道啊。对音乐背景的了解是需要的,我却花了很多时间让孩子欣赏牧民的生活,把兴趣引向了对牧民生活的兴趣上了,音乐似乎成了点缀,这更像是一堂了解牧民生活的科常活动,挤掉了音乐活动的时间,这样的整合整得偏离了音乐。
调整:课后我作了反思,如果我再次组织这个活动,丢弃这样精美的PPT还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用好了,还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可以在欣赏乐曲时将歌词和画面统一,然后看着画面唱歌。如果将PPT放在前面,教师要控制好节奏,不要被幼儿牵着鼻子走,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了解藏民的生活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组织音乐活动,就可以以音乐为本了。
案例启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整合”把音乐内部各要素与其相关联的事物有机地联系、组合在一起,通过音乐的手段,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在强调“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能力、对课程精神的把握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内容上的丰富而忽视了音乐活动的本质。通过对以上的音乐活动的反思,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1.选择多学科内容综合有“度”的整合。
在音乐活动中,首先要明确音乐才是根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活动的主要目标。在音乐活动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但是忌因要整合而整合,将与音乐有联系的所有内容都与之结合在一起,整个活动就会变得杂乱无章,音乐教学的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如前面提到的《献上最美的哈达》,我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对音乐性的教学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将最能帮助幼儿理解、表现音乐的内容和音乐整合在一起,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2.把握“动”与“静”适度的整合。
音乐通过声音对幼儿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幼儿在欣赏一段音乐的时候必须“静”,所以听音乐的过程相对来说是“静”的。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纯粹被动地听,还必须让幼儿作出思考、反应,化被动为主动,音乐欣赏需要幼儿的积极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这就需要“动”。又如歌唱活动中让幼儿听听、说说、唱唱、做做,集体教学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最大限度地把孩子们融进音乐作品中。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的音乐形式的动静比例,如舞蹈活动就要求“动”大于“静”,而音乐欣赏活动中“动”要小于“静”,把握动与静之间合理的度,也是音乐活动成功的一个因素。
3.合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
音乐教育的手段有很多,如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利用这些教育手段相结合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次活动运用过多的教育手段,孩子们也会难以静下心去感受音乐,活动中会显得热闹有余而重心转移,教师也会疲于应用多种教育手段而去准备过多的教具,如我在《我有玩具大家玩》的活动中,过多的教具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既要摒弃单纯的知识传授,又要达到音乐活动的目标,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心理解音乐,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音乐和其他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的度,这样会让我们少进误区,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幼儿老师教育案例:我们……好吗?幼儿教育案例范文:《阳阳的小画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