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5-08-17 23:42:23
《10的认识》说课稿

《10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的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的认识》说课稿1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 ……此处隐藏26771个字……、教学流程:

整节课以智慧爷爷带数宝宝出游为引线,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情景导入 ,引出“10”:

星期天,智慧爷爷带着0—9这些数宝宝到郊外秋游,这时候,智慧爷爷说:“孩子们,今天让你们中间最大的一个数当队长,好吗?”宝宝们马上欢呼起来。同学们你们猜猜是谁当了队长?“9”当了队长就看不起其他的数宝宝了,它神气地对1和0说:“你们俩呀!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我才不愿意和你们一起玩呢。”1和0听了很伤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1和0吧!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观察、操作,认识“10”:(让学生掌握10可以表示数量、序数,以及1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1、出示书上主题图(投影)。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数10)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0” ,并提问 :为什么你们说的事物不同,却都可以用10表示?(说10)

3、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10。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10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

4、出示刻度尺。

①说一说小花的后面是几?

②从左数第10个数是几?

③让学生从0—9中任选一个数与10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大小。】

(三) 演示、思考,探究10。(让学生初步理解10进位值制的概念)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学具,摆小棒,教师边巡视边提问:你摆的是几个一,是几?当摆到9根时,问学生:再添上1个一是几个一? 是几? 师演示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告知:这是1个十。让学生跟随教师演示,从而在直观上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

【设计意图:以上是直接感知部分,采用直观演示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快中感知,然后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10的“形象”,强化感知效果。并渗透10个一就是1个十。】

2、出示计数器。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9个珠子,问学生:现在是几个一?是几?再拨上一个,是几个一?是几?教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也将10个一变成1个十呢?怎么变?变好后放到哪?教师揭示十位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计数器,让学生从直观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到抽象理解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概念,并揭示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以及两位数的概念。】

3、让学生写10。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写?10中的1与1的意义相同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数字相同,但因所在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10进位值制的概念。】

(四) 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教师提出要求:把10根小棒摆成两份,看谁摆得快,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摆法。(2分钟内完成)

2、让学生汇报后问:你能从中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 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以前知识及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自主的掌握了10的组成。】

(五)课后小结。

一节课下来,你对10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总结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说课稿15

一、学目的:

6—10的认识是儿童已经认识了0—5之后教学的,是建立在0—5认识的基础上的,教材安了排了5个例题,编排的目的是先感受再感知、认识、掌握、应用6—10。在对6—10有一定的了解后复习1—10的认识,根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

1、知识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让学生认识6—10,认识几和第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生的看、说、摆、议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体会6—10,能应用6—10到生活中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6—10,使学生体会学是为了能用天生活中去,在用中又能学习。

二、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先让学生认识、书写6—10,知道几和第几,能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纵观这几个目的,我们不难发现,—10的认识、书写已在幼儿园学过,但我们农村学校学生难写好,读好。数的组成和基数、序数,对学生来难以理解,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设为:能正确读写6—10各数,难点:基数、序数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学,学以致用。辅助各各手段完成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引导法。

4、谈话法。学法:动手摆、动嘴说、动手写、划、比、分。

四、教学过程:

根椐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活动游戏,引入课题。

首先让儿童感到随着计数的需要,5以内的数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需要用到更多、更大的数。

2、动口数数,感知新知。

《6—10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已能认识6—10各数,因此,引导用原来学过的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先引导教学例1、例25,在教学例1、例2时,重点指导学生数物体,数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说个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3、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通过上面的数,用6———10各数,学生从6—10各数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学生写打下了一定基础,写是学生对各数的形象记忆,教学例3时,重点指导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并指导只占“田字格”半格,10占全格,这为认识一位数和两位数打下基础。

4、巩固活动,应用新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同学互相说数,互相找数的相应物体。互相说数,互相写数。

五、板书设计:(略)

《《10的认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