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8 06:54:19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夕阳真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教学时,我主要是带领孩子朗读、感悟,想像画面,并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积累的效果。我按照“夕阳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后”的顺序,让学生一层层地朗读和体会,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暖色调的油画棒涂画出天上的云彩,勾勒出一组夕阳图。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我请孩子们想想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这个都懂,他们知道表示省略了很多颜色,当我让学生具体说说还有哪些颜色时,却闹出了笑话,有几个学生说还有绿色、蓝色、黑色,说明孩子们读书的时候还不太善于思考,浮于表面,我们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想得全面,想得深刻。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2

这堂课教学的是牛津英语(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我将这堂课主要设计为五个环节:

1、复习。

2、导入。

3、利用课件教授新单词,句型。

4、做游戏巩固。

5、练习。

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1.复习量不够。五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四年级上来,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老师应该及时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我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以后要多加强操练。

2.利用课件教授新单词时,由于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缘故,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掌握的还可以。让学生猜单词含义时,可创设合理的语境或提供相关的信息,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或肢体上的提示,这样效果会更好。同时,多鼓励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3.在做游戏这一环节中,虽然牛津教材要求老师采用新颖多样的数学手段,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等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将“死书”变为“活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与牛津教材想配套的`还有练习部分,语法。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将这些练习穿插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但是在这一部分中我做得不够好。首次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上台表演应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可以让充当观众的学生帮表演者找错,这样其余的学生也不会因为无事可做而在下面讲话,表演的学生也不会因为没有观众而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反映和情绪。教师不应该是整个课堂的领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整个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准备工作做细致,充分考虑各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3

赛课是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而搭建的平台,感谢学校让我们有这样锻炼的机会。这几天忙碌而紧张,我的书房一团乱,教参、课标、教案、红笔、语文书全散在书桌上,昨天上完课,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以致于周四放学时,我一时恍惚,以为第二天就是周六了。中午睡不着,满脑子似乎还是在上课,我想这一课已经是深深地留在心里了。

得之处

一、词语理解形式多样。

《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课时,我重点带学生理解体会了这几个词语: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余晖、壮丽、灿烂的霞光。

1、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刺眼的光芒”。我问孩子们什么时候的太阳让人感觉到刺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刺眼的,让人“睁不开眼睛”。再通过感受和图片对比,孩子会发现西斜时的太阳没有刺眼的光芒让人很“舒服”,出示灯笼的图片,让孩子感受柔和的光,从而感受到西斜时太阳光的柔和。

2、动作、板书画理解“连绵起伏”。出示词语“连绵起伏”,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因为二年级的孩子用语言还是很难把这个词语解释好的。然后引导孩子伸出手和我一起画一画,我在黑板上边画边描述“这些山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一座,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连绵起伏。”既让孩子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

3、图画加师的解说理解“余晖”。“余晖”这个词对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我让孩子跟我一起看图画,说“你看,这西山上有黄色、红色,这就是余晖,

是太阳剩下来的光辉。”通过图画让孩子有直观的认识了解,通过解说又让孩子有理性的印象。

4、借助偏旁理解“灿烂的霞光”。我问孩子“灿烂都是什么偏旁?”孩子很快发现是“火字旁”,我顺势说“烂灿就是光芒像火一样耀眼夺目。”现在想来可以启发孩子说一说,“灿烂就是光芒像什么一样?”让孩子再次体会这两个字的“火字旁”。

二、先扶后放,小组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在积极倡导的,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一直在教低年级,但是这种方式我也一直在做尝试,小组评价在班级管理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小组学习这种方式也深受孩子的喜爱,也许让他们和小伙伴一起,他们更乐意交流。《夕阳真美》这篇文章,

二、三、四三个自然段形式差不多,都是写了太阳位置,通过太阳自身,太阳身边景物的变化来表现夕阳的美。太阳位置的变化,第一课时已经理清楚了,设计第二课时我就在想,能不能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呢?孩子太小,直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有些难度,于是,我决定先带着他们学习感受第二自然段,找到太阳的变化“收起了刺眼的变化”,身边景物“天空”、“西山”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出示在表格中,再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表格,找到太阳“下沉”、“落山”时太阳的变化和身边景物的变化,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描写的景色,说出感受体会。

失之处

一、部分词语理解不到位。文中“壮丽”是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的词语。教学中我完全用“壮观而美丽”来代替,实在是又出现了个问题,“壮观”,孩子若是不理解,等于没有给孩子解释。今天,带孩子做《补充习题》,有选词填空,就是“壮丽”和“美丽”这两个词语,做好题目,我突然想到,何不让他们举一些例子,什么景物是“壮丽”的,什么景物是“美丽”的?孩子们说到“长城是壮丽的”“上海东方电视塔是壮丽的”“公园里的花是美丽的”“校园里的小池塘是美丽的”。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如果再配些对应的`图片,我想要比空口的解释好多了。

二、小组合作方法还需指导。课上进行小组 ……此处隐藏9125个字……造激情的课堂。说句心里话,我很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与精神面貌对于学生的影响,我也认为我有能力把这次本小组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演绎好。面对走上实小这一舞台,没有演好。本人由于近阶段的精神压力加上身体严重不适,使我在当天上课失去我那份常有的激情。而上课前只有5分钟的时间,使我不得不拿着一个不能夹在衣服上的话筒(前两节课使用的话筒已无声音),也使我的身体发生了扭曲,无法展示自己的体态语言,像一只手臂被捆,浑身不自然。面对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顺利地在实小的机器上演示(和自己使用的计算机性能不一样)。课堂上一些环节的卡壳,使我从未遇见过这种现象的“老教师”慌了手脚,后面完全进入“走课”的境地,我已显得力不从心,惊慌失措。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锻炼了我。让我在失败中磨炼,相信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3

课文《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本文写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分为太阳西斜、夕阳下沉、夕阳落山后的三种景象。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

夕阳的美表现在丰富多彩的颜色:深蓝的天空、涨红的夕阳的脸,被染成黄色、红色、紫色的云,灿烂的霞光,披者夕阳余晖的西山,满面红光的爷爷。夕阳的美也表现在它西下时把“连绵起伏的西山”和“遥远的天边”渲染、天地相融的“壮丽”。

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夕阳的美丽。让我感觉夕阳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她的脚步轻盈而飘逸。不信,你看,起初太阳西斜,接着慢慢往下沉,最后是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她是如此的文静。文静之余又有些羞涩,她先是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然后圆圆的脸涨红了,最后离开时,脸变得更红了。而这位美丽的姑娘每走一步,都给周围的“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不信,你瞧,当她西斜时,天空、西山都显得更壮丽,当她慢慢往下沉时,身边的云都变了色,当她走向西山的背后,遥远的天边又收获了霞光。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 充分运用简笔画的直观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他们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我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读的过程,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文本、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读书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生字字音、字义教学。第三步是在通文入境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音、字行的环节,以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读书的教学。切实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4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空、云彩、西山等天地万物。这篇课文教学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如诗如画的课文中去。文章描写的是一种意境上的美,比较轴象,学生难以领会。本课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拔高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联系生活,为这段文字配上简单的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兴致高昂,用心地设计动作。当读到“披着”的时候,有的孩子用手从胸前向外划开,而这个动作也是对“披”的理解,西山被笼罩在一片余晖中,面积很大。而当他们读到“余晖”时,有的孩子将双手交叉合抱于胸前,轻轻歪下小脑袋,做睡眠状。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表现了孩子们对“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意境之美的理解。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意,却被一个简单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对呀!这飘渺的余晖,不正是盖在西山上轻柔的薄纱吗?多么形象、生动而充满童趣呀!而当读到“连绵起伏”时,孩子们用手在空中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山峰高高低低,一个连着一个,这种理解,是多么恰如其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联系生活实际,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意,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内化。联系生活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此,它可以使孩子们朗读中抒发真情实感,延伸对课文地理解,使课堂上朗读多样化。如在教《小鹰学飞》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老师平时说话的语气,读好老鹰的话。有生活中的体验,孩子们读出了各种语气。他们有的'用亲切的语气读,有的用失望的语气,还有的用严厉的语气。课堂上的朗读活跃而热烈。这也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意义。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用单一重复的语句对孩子说:“请您有感情地读一读”。“有感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老师却没有进行深入浅出地点拨。语文朗读的感受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必须于生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不这样,朗读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模式化朗读。表面上听起来抑扬顿挫,实质上却空泛无物,对于学生内化语言毫无用处。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5

刚拿到这篇课文,开始细细品读那会儿,就觉得这篇文章处处有美;再仔细研读时,便又发现它其实不仅是处处有美,更是处处溢美;在课堂教学后,我又逐渐发觉它在处处有美、处处溢美之外,还能够处处留美!因此我就将“处处有美”、“处处溢美”、“处处留美”这三点作为自己这堂课的目标。

在安排教学时,我先通过三幅简笔画来帮学生理清课文的大体思路:西斜——往下沉——西山的背后,再用课件来创设一个美的意境,让学生们在意境的感染和熏陶下组织学习。而整个学习过程就如在欣赏一幅幅美景,等到欣赏完天空、西山、云彩、霞光,课文也学得差不多了。而后我再通过几次说话训练,渗透进爷爷奶奶幸福的'晚年生活。后,再由文本推向生活,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欣赏了日本富士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香山红枫等大好风光。

正因为这篇课文里,美无处不在,所以我也尽力将它的美毫无保留地交还给学生,甚至将这份美放大到整个自然。整节课以一个“美”字贯穿始终,“处处有美”这一点很好把握。

而处理“处处溢美”时,我还是花了一点心思的,在一些美字美词的理解体会中尤其明显,如:“连绵起伏”是让学生结合图文,动手比划来理解的;“披”和“染”是通过教师的描述来引导体会的;“满面红光”是组织学生说话来挖掘其内涵的……不过,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能感受到夕阳带给天空、西山、云彩、霞光的美是充溢的,在大自然中领略到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处处溢美”这一点做得也还算不错。

难把握的是“处处留美”,在这里,“处处”不仅指文章本身的每一处,更上升为整个课堂的每一处。美不仅要留在课堂的每一个地方,更要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可能由于个人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不足,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方面,尤为突出。自己也觉得评价到后来,有些词穷了,相信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改进的话,学生心中留住的美一定更多!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