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

时间:2025-09-22 05:02:19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1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20xx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20xx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后感2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很多新事物涌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青少年,还有许多成年人。有多少人会为了现代科技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而静下心来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国学已经淡出生活。国学古籍中,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他们应该被遗忘吗?不应该。

合上书,心里暗暗发誓:我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3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后感4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关于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一时期的作家那样苦涩难懂,但他的作品更贴近百姓。如果你想知道经典,你必须深入挖掘,但朱自清可以从浅到深引导读者。当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文本之一是背部,因为阅读他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想表达什么,他放弃了那些不重要的修改,只给读者留下干货,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负责任的表现。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我国的经典作品不能被遗忘。他试图推崇这些经典作品, ……此处隐藏8497个字……俗易懂,见解精辟,曾是民国知识青年人手一册的进阶指南,如今读来,更是受益匪浅。好书值得多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中提及的,如果一次两次读不透、读不懂,便反复去读,查阅资料,直至内化,便会为我们注入精神的营养,让成长更有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13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分。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独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还有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较为强等。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文》因为文字不同,体现出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方式和思维是不一样的。文字使人们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而且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读完了朱子清先生的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读经典的意义。读经典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为了给希望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的门径,让他们面对豪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篇2】经典常谈读后感500字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广大群众读的书,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48年逝世,享年50岁。他的代表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经典常谈》大概讲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由来的过程,内容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他的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成为我的爱书。

我来讲讲诗经吧,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不够的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创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搜集各种歌谣以外,大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簇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事,要把这些诗给君上,因为君上喜欢听典礼的事,《诗经》编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礼诗,不关于典礼的非常少。

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古人的诗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经典常谈读后感14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们对于经典变得漠不关心了?他们厌倦了古人留下的辞赋诗篇,转而向“快餐式”的现代小说兴趣盎然。

但是,朱自清先生用《经典常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书籍的窗口。起初我对于这本书是不屑一顾的,直至无书可读了,才决意施舍些目光给它。一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介绍令人头晕眼花。——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原来,作者们都会在书的前几页设置一道门栏,能坚持跨过门栏的读者,才能观赏到门栏后的'莺歌燕舞。

《说文解字》、《诗经》、《左传》,《离骚》、《史记》、《汉书》……这一个个不熟悉的名词总能带给我的心一阵微澜。和先前认为的大相径庭,朱自清先生没有用故作高深的语言描述经典,让人昏昏欲睡;他写下的尽是肺腑之言,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真的会浮现出一位戴着眼镜、斯文亲切的老学者,用自己对经典的热爱为学生诠释辞赋诗篇。朱先生是真心想让学生们看懂、学会,才写得那么简洁明了,轻快明丽。

读完后,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诗人屈原。正如朱先生所言,他是一个“缠绵悱恻的忠臣”,我读《离骚》时也能感受到他悲怆忧思的情怀。屈原“上下求索”,表达对楚王的忠心,又为他身边环绕小人而无奈,“求而不得”,最后将汨罗江作为一生的归宿。在读《经典常谈》时,我理解了为何《离骚》多以“兮”结尾:这恰是屈原心中忧思感慨,无奈悲伤的证明呀!

有时候我会想着,我们中学生的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久经丢失在何处了。文学不是那冗长乏味,故作高深的所谓“大部头小说”,文学不是那肤浅轻浮,思想狭隘的网络小说,文学不是那一味迎合大众,毫无灵魂可言的“心灵鸡汤”,文学是魂,文学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澄澈的甘霖。而经典,正是古人们用心、用血、用泪、用灵魂书写的壮丽诗篇。这是真正的文学。

几千年诗人屈原为国忧思,自甘奉献的灵魂,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尚不屈的灵魂,以及现在每一个为文学经典而努力奋斗,热爱经典的人的灵魂,汇聚在一起,护佑中学生通往经典之路。

再此引用诗人屈原的一句诗词,唤醒我们少年对经典的追求:“魂归来兮!”

经典常谈读后感15

“经典”二字,在儿时的我看来一直是枯燥难懂的代名词,但如今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这篇本《经典常谈》之后,我对“经典”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篇便是《说文解字》了。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关于文字的许多知识。例如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秦时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形成隶书等。但最有意思地的还得是“六书”。

“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与假借。”这些用字与造字的条例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与历史融汇贯通的。比如“甲骨文”,也称“卜辞”,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看书之时,我忆起昔日去博物馆的.经历。展览柜中那一片片的龟甲与兽骨,无一不镌刻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那些文字生动且有趣,使人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我想,《经典常谈》的意义也就正在这里。

一二年级时初识汉字,语文书词语表中的那些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有趣,但也免不了有几分枯燥难懂。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父亲常教导我读《诗经》《论语》这些经典的著作。便也更加深刻地体会、感悟到中华统传统文化的神奇与有趣,更加深入、具体地领会到古人的伟大智慧。

可那些经典中的古文又岂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通述《经典常谈》,我便了解到了《说文解字》这本由东汉许慎著作的工具书。可以说,《经典常谈》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它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伟大的一本书。因为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中学生,许多中国人对“经典”的了解知之甚少。谈起中国传统的这些文化,属实是无法发表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源自我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受,又想起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当今的人们能更多地去了解经典,传承纪典经典。

当然我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的丰富内涵,就必定能将这源远流长的文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定能将这永垂不朽的中华精神发扬下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