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8 12:31:49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注释1,了解《左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⑴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⑷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4、翻译语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背景简介:

四、研析课文

1、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

2、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确: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

(板书:秦晋退兵)

5、速读课文,思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6、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提问:全文四个段落,哪些段落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2、找出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文字,并分析表现效果。

明确:

六、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作业:背诵并翻译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 ↑

五 越晋难治——以退为进

论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救 舍郑利秦——许之以利 妙语退秦师

郑 晋人无信

国 晋人无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释的帮助下口头翻译,教师作有重点的点拨。如果再仅仅局限于词法、句法、主旨、写作特色,不仅了无新意,而且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甚至学无所获。因此,本案例既让学生充分活动(理解、翻译),又有教师的即时评价;既重课堂实效,又贯穿情理氛围。

2、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3、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4、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应该利用文章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初中学生就已经学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对左传已经有初步得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开头即作介绍,可在总结课上学生介绍时,适当补充、点拨。

教学目标分析: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学习本文要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为:

1、 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 培养 ……此处隐藏40947个字……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二、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三、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讨论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战术?

(3)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相关文章:

★ 《给予是快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设计

★ 《将相和》教学设计9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三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三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 《猫》教学设计之三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