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08:46:25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1

一个人,有八十岁,这八十年的路,一年就只能走一年的,要是你一年走了八十年的路,后面七十九年,你还走什么?

贾宝玉十九岁在高中举人之后就出家了,这不得不令人叹惜!

他人生第一错就是生在女人堆中,睡觉有丫环陪,穿衣有丫环穿,吃饭有丫环端着,喜笑怒骂也有丫环在旁边受着。等到后来,结婚和宝钗睡觉,完成人生开始进入成年的路程和旧式封建婚礼的落幕,他人生也就如此完结了。他口里见人就痴呆的总笑着“是了。”一切都尝试得不厌其烦了,女人包括婚后的生活,对他来说再没有新鲜感了。哎,谁叫他生来,就把胭粉抓在手中,从小就把女孩搂在怀中。

为他牺牲的女人们还不少嘛,不看破红尘还能怎样:

第一个,让他破了男孩身的'袭人,是典型的封建伪道士,虽不令他讨厌,但是王夫人调教的标准封建旧女人的典型,他鼓劲吗?可惜宝玉出了家,袭人的千秋美梦破灭了。

第二个,还了他一生眼泪的林妹妹才是知他、懂他、爱他、有同病可相怜,有同心等相结,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意中人,不想因贾母、王夫人和琏二嫂子误了。把他一生的梦都破了。他怎不能心恢意冷,万念俱灭。

还有为他死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和其他一些受害的丫环们,也是相似的命运。

他第二错便是生在红楼之中,是整个社会都仰慕的有地位、有金钱、有美女的家庭里,他是未来家权和享受,荣华和富贵的中心。有贾母宠爱、母亲鼓劲、女孩们都羡慕的大观园绝种好男人。为了他,人人都生出那繁华世界中的美梦,左右了他的人生。他有自由吗?他有真正的幸福吗?在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安排下,后面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繁华过后是孤独,烟花散尽是落寞。他第三错就是从小没吃过苦,对幸福不会有追求或者说盼望。因此,在暮鼓晨钟下了却一身,不免是一种好的结局。

不然象林妹妹的死,和薛宝钗的苟且,惜春的出家不离家的不彻底,他会选择嘛!

抛开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我如是说。真是,曹雪芹的太虚幻境,本是就是幻境。找原因还得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追求一种永远都在追寻的理想,才不致于在人生中失去目标,生活才有想头盼头。

人生一步有一步的走法,一站有一站的追求。不要一生来就看破红尘,看到死。

《红楼梦》读后感2

初看红楼,是在我六岁之际,只是泛泛地囫囵吞枣乱翻一遍,并不妄想能看懂这本对于一个六岁孩童来说太过深奥的名著,于是闲置一边,一忘就是三年。待到三个春秋过去,崭新的红楼已破旧不堪,不得已忍痛割爱弃旧,换了一本古本攻读,这才逐渐读出妙处,和红楼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不敢在各位前辈面前班门弄斧,不求诸位能苟同晚生的观点,但还是把鄙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赞同也好,不赞同也罢,各有各的看法和观点,也不必跟彼此过不去。还请诸位红学前辈多多指教。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

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今天暂时讲到这儿,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红楼梦》读后感3

前篇曾提了此次硬挺着读这《红楼梦》不过是儿学校老校布置的一项作业——暑假里读完,恐儿难读进去便一起读了,用作闲时聊天儿的谈资。

《红楼梦》这书名气大,内容浩瀚,列四大名著之首,又有历代多少文化名人拿来研究,又出了多少的红学研究成果,岂是似我这种只勉强读了一半的拿来妄评闲扯?不敢!不敢!只是小学生识了几个字便要拿来显摆,增些笑料罢,若读了本篇也切不可当真,一时呓语了。

这书从老师布置下至今日也有大半个月,倒有十多天在外出门未看,剩的几日也只在晚上或休息日看几眼,所谓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往前翻而已。遇有生僻字词一概略过,囫囵吞枣不细究,奈何实难往下读,几次放下拿起,就此记下这书的'不是之处。

一、这书作者该是多闲的人才能耗此精力写这闲宏篇?靠什么活着过日子?做官?经商?总不用种地的,即粮有了,餐饭不用做?……做了这些俗务那里能得闲?凭这些作者自应是象贾宝玉似的超大闲人一个,有家族庇了闲得发慌憶怔出窍了写闲篇让闲人看。

二、初打眼看,前半部写得都是些个大家族的好大场面,园子里如何铺陈奢华、各类人上至王族下至乡野迎来送往,细枝末节描摩细致,文采自是大家,各种奇思构想,各色人心俱揣摩透透的,言语词令又都周全不漏半点淌淌水水,婚丧礼嫁、人情冷暖,真正包罗了万象。奈何一味的暗里埋伏因果,写的人物又多、偏是些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姑娘丫头伶牙俐齿倒嘴、男女矫作调情之事,并无十分抓人心的故事情节。

三、作者写这书的立意并不正面,想要警醒世人相信因果天定?盛极必反曲终人散去?总都不算积极。再加些神鬼扎小人的暗算人之事,全把人都带灰暗地儿了,倘让人生了却尘缘之心更是消极了。

这两天休息,一古脑儿把书翻完了,得了结局。世俗眼光看了贾家算是圆满,官复原职,兰挂中举,主人公林黛玉虽貌美但除了痴呆宝玉并十分讨人喜,整日不食人间烟火样的小家子气。宝玉留了后给宝钗养了自去做和尚后又还做了石头。袭人也嫁了好人家。

……都有了交待。

《红楼梦》读后感4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 ……此处隐藏6198个字……在这无可奈何的.命运里,她自身都难以保全,却想着保全全世界。金簪雪里埋。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到底是掩隐住了金钗耀眼的光芒、让她从此埋没不知所终,还是让金钗在那平庸的俗世中闪闪发光,将一切照亮,明白了起来,这也只能我们自己体会了。曹雪芹80回目中,临到后面,那个美好世界的倾颓已是转瞬间的事情,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像安娜·卡列宁娜一定会出轨一样,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可是曹雪芹却始终在磨磨蹭蹭地写,他写的越慢,那股悲意便越重,越难以化解,越像块垒一般浇在人心头。贾宝玉看到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知道最美的都将逝去。聪明如宝钗,又如何不知。而出家,究其根本,则是一种逃避而已。宝钗不逃避,也不会逃避。逃了就不是宝钗。黛玉笑话宝玉写的偈语“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不曾尽善尽美,补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可是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谁人能无立足境呢?出家,也不过是换个地方来与俗世周旋罢了。高洁如妙玉,则越读越俗不可耐,可是妙玉也是没有办法。宝钗不逃。她是个有大勇的人。不逃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只有深切明白这人世的艰难,才能更好的去安慰别人:你也是个明白人。宝钗就是那个明白人。

《红楼梦》读后感13

在我国四大名著里,我偏爱《红楼梦》,在《红楼梦》里我又偏爱林黛玉。

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刻薄,多愁善感,小心眼。但我看到的林黛玉是淡泊,悟性高,拥有极浓郁的诗人气质的。她面对所有人都坦诚相待,不像薛宝钗似的处事圆滑,会笼络人心。其本质上是不该拿他俩作比较的,但怨就怨在金玉良缘上,让人不得不“站队”。

而她对贾宝玉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她内心哀怨着所谓的金玉良缘,就像她所说的: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她说的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表达着她对贾宝玉的感情。

而他们的感情线一直牵动我心,让人心疼,哀怨,更多的是惋惜。我仿佛置身于其中,被这凄美的爱情所感染。在林黛玉香消玉殒的时刻,我的心不知被什么狠狠揪住,哭却哭不出来,只是心难受的很,在她流尽最后一滴泪时,我的心却又莫名的释然转而却又愤懑,或许我是恨金玉良缘这一说法,又或是恨这封建的旧社会。林黛玉这一生真真儿应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一句话,她来的干净,去的到也干净。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她的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是因为这首葬花吟 使得贾宝玉哭倒在山坡之上。

读《红楼梦》的`人是那样的多,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某某教授解读《红楼梦》、剖析内容、演讲大观园兴盛衰败的这一过程、解析人物内心,而我却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底蕴,我只是怀揣着谦卑和信仰之心去读《红楼梦》,它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也为它倾尽我所有的感情,我深深的痴迷于它,这或许就是《红楼梦》成为经典名著之独特魅力。

在最后的结尾处,只见一僧一道与贾宝玉飘然岸去,口中念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天地鸿蒙,恩怨情愫,终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红楼梦》读后感14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人物都各自独具特色,更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尤其吸引读者眼球,已经成为经典的《红楼梦》,更是被导演成剧,把一个个硬生生的书本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荧幕上,让观众更深刻领会其核心内容。

说到《红楼梦》,不能不提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因为前世的恩怨,林黛玉从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投胎,许下用一生的眼泪还与宝玉,以报当日滴水之恩,贾宝玉与林黛玉素日朝夕相处,早生情义,可黛玉心思敏感,寄居在荣国府,却由于她清高自居的个性,常常为小事伤心难过,她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最后的结局却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多愁善感,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贾宝玉则拥有十分叛逆的性格,他鄙视功名利禄,不远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与宝黛要求婚姻自主,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远走,最终导致两人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可谓是文中的一大亮点,他的'阴毒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作弄权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她生性尖酸刻薄,最后害了全家,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喜爱,又因此遭到妒忌,她以她的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是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批判。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事,就拿刘姥姥来说吧。出生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的说:“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体现老刘的那种直爽,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的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官族名门四家大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达到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15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