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

时间:2025-08-02 18:06:25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1

【关键词】语文;引导;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引导是否得法,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引导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引导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引导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引导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引导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引导的技巧”成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追求的一种形式主义。引导技巧总结出几条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不简单。因为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很不稳定,要在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时才能很好驾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作为引导技巧的支撑的关于某一技巧得以应用的原理,即在教学中此技巧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应用此技巧,以及如何应用效果好,单纯谈起了技巧,以为技巧可以解决一切,这是不正确的。

二、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引导”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引导“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的课堂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17个,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引导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脸关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碎的课堂引导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三、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引导困扰外,还有能力欠佳而出现的引导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引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引导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课后才知道此热闹的场面不是她的预设,而是要模仿一下小兔子的形象。其实有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经验设计问题,这样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引导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脸茫然。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用十分普遍,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引导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引导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语文教师对引导作用缺乏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实现。

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引导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引导,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引导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引导方法并用、多种引导形式并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要及时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唯其如是,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中的引导,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2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 ……此处隐藏6928个字……/p>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

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八、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