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反思

时间:2025-07-17 21:50:24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实用13篇)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实用1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1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2

通过这次“以读代讲”的听课活动,我收获颇多。三位老师的精心展示和许睿老师的精彩点评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

这三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三位老师的课准备的非常充分。田老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田老师对于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田老师在给学生板书生字、示范书写环节讲的非常细致,突出了一年级识字、写字、拼音是重点。从田老师的这节课不难看出,她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不管是粉笔字、评价语还是范读都非常的好,这是我应该相田老师学习的。这也提醒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书写规范,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第二节课给我的感觉也如桂花雨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讲课老师那充满自信的表情、从容不迫的气度、那娓娓动听的语言,无不让我铭记于心。第三节课《麋鹿》,通过许老师的点评再一次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好学生的拼音、识字、教会学生规范的书写汉字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意识到老师的板书无论从内容到书写都会深深地影响到上课的学生,不能有一丝的随意。通过聆听这三节课和许老师的点评 ……此处隐藏8705个字……教材,深挖思想,同时让孩子们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本节课一开始,李老师用复习第一单元内容课文题目,印象最深、启迪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三篇课外延伸文章中,读文之始,先教方法。

1.浏览 知大意,指名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问题浅显,每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及时指出简短概况的要求。

2精读《野草》,带着问题去读,提问难度加大,学生须动脑思考,师点评,鼓励为主,总结野草的特点,联系身边有这样品质的人,生指出留守儿童不放弃学习,有所建树,这个例子极好,应该加以阐发。

3学以致用,梳理阅读方法,指名说一说步骤,学生用自己的话提醒自己该怎么做,以学生学习为主题的课堂主人公显现的'很成功。略感不足之处是读的太少,应该读中悟,悟中读,让没有明白其中道理的同学在读中理解文意。

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12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探索至今,我们取得的些许成果,但是通过听课,我觉得暴露的问题也是很多。比如,原来的教学方式与“先学后教”模式的整合问题就很突出。一节课下来,能体现出“先学”与“后教”,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有把“先学后教”模式强拉进传统模式之嫌。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对学生进行先期培训,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先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手把手的教会学生“先学”的.流程以及方法,当成一种程序让学生深刻地印在脑海。不光如此,我们还应该培训小组长,让他们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以及自学检查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就是熟记组长职责。

其次,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与“先学后教”模式的异同点。争取是融合,而不是强拉硬拽。例如,两者都有创设情境导入,也有汇报交流的环节。关键部分就是学生的“先学”。我们都应该清楚的是“先学后教”并不仅仅意味着有出示自学目标、学生组内“先学”的环节就是真正的“先学后教”,应该多想想:学生“先学”的深入吗?学生都有所收获吗?学生体会到“先学”的乐趣了吗?

最后,还应该注意怎样去评价一节“先学后教”的课,我觉得应该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为主。评价老师的教学过程为辅。既然学生是主体,就应该以主体为主。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13

整节课,老师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指导思想,让学生读诗的同时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课的一开始,老师出示几幅图,让学生说说能够联想到什么诗句。接着以“如果你读到一首诗,是否也能想到美丽的画面?”自然过渡到《江雪》的学习。让学生想象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明确自主学习的要求:默读全诗,思考,如果以“江雪”为题做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内容,在诗句中圈画出来。在小组中交流你圈画的词语和自己的感受。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画纸,接下来,老师请学生上黑板,在这张画纸上将诗中的景物写上去。并且提醒学生,写时如果能够考虑一下位置就更好了。如果是我来上,我可能只会让学生将诗中的景物圈画下来,不会想到让他们板书到画纸上。这一设计看似不经意,但其实也是在努力让学生融入诗中去,融入画中去。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中。

接着,在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时,老师同样围绕那个话题提出问题,你准备画什么样的山(或诗中其他景物)?通过这一巧妙的问题,加上老师不断地追问,学生非常轻松地解读了这些生字词的意思。

比如在理解“千山、万径”时,老师问,你准备画什么样的山?一千座山?学生立即回答,不是,是许多座山。那么“万径”呢?一万条小路?学生同样明白了“万径”不是一万条路,而是指许多条路。

“蓑笠翁”,学生刚开始说要画一位垂钓的老者,老师追问,仅仅画个老渔翁就行了?咱们把镜头拉近一点再看看,还要画什么?学生很快意识到“蓑笠翁”的丰富内涵,这位老渔翁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老师接下来又引导学生观察“蓑”和“笠”的偏旁,让学生猜一猜,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做的?最后出示“蓑衣”和“斗笠”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两样东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很多时候,到了中、高年级,上课时老师就不进行生字的指导了,认为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写字指导是低年级老师应该做的事。这话是不假,但我觉得语文课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连最基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都不教,还谈得上是什么语文课呢?写字教学虽不是中、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但在课堂上也不能完全就没有这部分的内容。应该让这一部分内容精简,挑选一课当中最容易出错的或是对理解课文或是词语有帮助的。有时甚至可以让这一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关键点甚至是点睛之笔。骆老师的这一设计,不仅指导孩子正确把握了字形、还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一次非常有效的随文识字教学。

老师接下来继续刚才的话题,“寒江雪”怎么画?学生说山上、江面上到处都是雪,雪很大。老师追问道:从哪儿能够看出这雪很大?学生立刻回答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鸟也飞走了,路上也没有人的踪迹了。老师这时又指着板书画纸上的“鸟飞绝”问学生,那这“鸟飞绝”该怎么画?学生立刻意识到,根本就不应该写上“鸟飞绝”,应该擦掉。这时老师将诗的前两行出示,引导学生去感受诗的精妙之处,这两行诗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雪大,但读了之后,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雪大。

在理解完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之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不成问题。接着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学生说的也很好,孤寂、寂静、死寂等等。老师又问,这短短的20几个字为什么会给你这种感觉呢?诗中的哪几个字最能让你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回到诗句,抓诗中的关键词。学生很快说出“绝、灭、孤、独”。接着老师给学生补充了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对诗人表情达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又给学生罗列了这几个字在其他诗句中的运用。最后再回到《江雪》这首诗,一首诗中有一个这样的.字就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了,而这首诗里出现了四个表达意思相近的字,可见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至极。而原本生动的景物也被这些字披上了孤独的外衣。这些景物再放在这首诗中,立刻让这首诗有了独特的气质。接着师生在音乐声中用朗读表达出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和理解。并想象画面,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试着背一背。这一环节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如此设计体现出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更体现出了老师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着实喜欢。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的是指导学生把诗工工整整地写好。这样的设计也非常出乎意料。正如前面所说,一般大家都觉得读书写字是低年级课堂要做的事,但其实不然,《课标》也强调写字教学应贯穿始终,每天的语文课应该保证学生10分钟的写字时间。可现实的教学中,这短短的十分钟却很难保证。由此导致的就是学生在低年级时书写还说得过去,越往上,学生的字写得越不能看。我想这跟老师不愿将写字指导放在课堂上有很大关系。言传身教,老师重视了,并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师范,学生的字一定能够写好。

总而言之,这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自己思考的够不够,该做的,该教给学生的有没有做到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吧。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实用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