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5-07-17 01:18:22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5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评课稿1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评课稿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所设置的情境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使教学内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乡村四月》、《乡下人家》这两篇课文均属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组教材在教学中颇有难度,难在课文内容与城市孩子实际生活较远,也难在大多数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的体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执教的老师都能以与课文相匹配的的音乐导入,在课中展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在音乐、图片中了解乡村的生活。其次,两位执教的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诗歌是富有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很有指导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中进行诵读。有一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并出示《静夜思》、《乡村四月》、《念奴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相应内容的诗句或词,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由于教师在课前交流时朗诵了具有豪迈情感的《念奴娇》,因此学生在选择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其次,在学完古诗后,教师总结了学法,并学以致用随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题相似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现在语文教学很提倡的方法,学语文一定要活学活用,将学到方法进行迁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诗的诗意可以根据书中注释、图片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会即可,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次,音乐的渲染是情境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而这种方式放在古诗里尤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本身在学古诗前教师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乐,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这首音乐并没有出现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学中如果配乐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然后配乐背诵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乡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了。

《乡下人家》执教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很多乡村的图片配有《乡间的小路》这首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有着芬芳泥土气的乡村。值得商榷之处:执教教师以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乡村的独特却没有指导到位。独特是一种人无我有的境界,正因为乡村的每一处风景都与城市不同,即使一处在乡村随处可见的场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从而体现出乡村的.独特。其次,教师在教授“春雨过后竹笋探出头”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充当笋娃娃,在此处设置环节恰到好处,如果教师能再加强一些情绪感染语言,相信“笋娃娃”们探出小脑袋后会有更多的惊奇。

《将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课文,在执教中,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结合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将相和》执教老师导入很巧妙,利用课题中的“和”导入,凸显了课题又向学生渗透了中国的“和”文化。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中补充了古文小资料。古文的内容虽不难,但在短时时间里也考验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节课中教师适时创设了拜访秦王及秦王和大臣们在偏殿商量如何对待蔺相如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国的强大、秦王当时的无奈从中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处:《将相和》这节课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牵”得过紧,如:讨论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这个问题,其实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都能体现,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学习蔺相如的三句话,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三句话,说说从这三句话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从而让学生感受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并非教师牵着学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执教教师在教学中直扑主题,抓住关键词 ……此处隐藏12054个字……

本环节仍然是边读边悟边分享。尤其是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我让第一小组学生读红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组学生读蓝色部分,全班同学一起读黑色部分。也许单独理解“淙淙”“潺潺”“哗啦啦”这几个表示声音地词语会比较抽象。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淙淙”“潺潺”“哗啦啦”地声音演绎出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感受到水流的变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画面。趁热打铁,让学生发现“顶真”的句式,为下面的运用拓展环节打下基础。

环节三:对比读两组小动物的不同歌声,并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组小动物的歌声:

第一组

走在公园里,

听听树上的鸟叫;

坐在一棵树下,

听听虫鸣;

在水塘边散步,

听听蝈蝈的歌声。

第二组

走在公园里,

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

坐在一棵树下,

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

在水塘边散步,

听听蝈蝈的歌声。

学生读完以后会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第二组小动物的歌声,因为“叽叽喳喳”“唧哩哩”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让人有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体会拟声词语的好处时,也训练了孩子对比阅读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运用

学以致用,让孩子将本课学习到的“总——分”结构,“拟声词语”“顶真”句型运用到说话与写话当中。我出示了这样的例句:

“大树是个音乐厅。风妈妈轻轻拂过,呢呢喃喃得把好听的歌儿唱给小露珠。小露珠转动着圆圆的身子滚向小喜鹊。小喜鹊咕咚咕咚喝了个饱,乐呵呵地看着布谷鸟。布谷鸟……”

将学生带入情景,让他们边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边练习说话。孩子们说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谷鸟布谷布谷地把歌唱给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黄鹂……”

接下来我们还练习了“草地是个音乐厅”“池塘是个音乐厅”等句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不足之处:

设计本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现“顶真”这样的`句式时就让孩子通过练习去感受这种句子的妙处?如果此时进入说话练习,接下来再出现“分享感受小动物美妙的声音”就会闲的顺序有些混乱。思来想去,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我将顶真句式的练习放在了最后。错过了练习句式的最佳时期,内容稍微显得重复,接下来我会继续思考并改进,让本节课的设计达到最优化。

除此之外,我想从“说话艺术”方面谈谈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对于同龄教师来说,本人的语文素养较高,但是“短板”就是课堂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有些单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明确方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说的话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最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上学语文。

小学语文评课稿15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周老师以“清新、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是什么”的探寻,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 云 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 雹子 时,把 小硬球 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 雹子 。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