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5-07-06 12:30:28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精华(15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精华(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1

一场小雨刚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踏着下课铃声,我信步走出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门口地上躺着一片枯黄的落叶。随手捡起,正准备丢进垃圾桶,又将手缩了回来:“枯黄的树叶在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可孩子们意识到了吗?”,细细思量之后,我把它留了下来,心里有了主意。

第三节上课了,我把同学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当我出示这片枯黄的叶子时,一位女同学问:“李老师,你是捡的还是摘的?”“捡的!”我把刚才的一幕向大家重述了一遍。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大展幕上的这片叶子。我分明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时正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房,一种“生命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动着。我适时地提示:“可以从颜色、形状及叶子的成长变化过程去感受,写一句话也行,想想你最想对叶子说什么?”尽管有两三位同学觉得不知从何说起,可大多数孩子已认真地写起来。

8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在巡视中也发现了几多精彩,随即,我指名、展示。令人欣喜的是,精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可谓异彩纷呈。请看耿蓉的“感谢死神吧!你的绿已被刻在春风里,带进了心的海洋。你的黄也将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刘晓婷的“黄,也许不是你意愿/绿,才是你的本质”,林杰同学的“你飘到哪里,/哪里就姹紫嫣红;/你走到哪里,/哪里就绚丽多彩。/不要为短暂感到婉惜,/只要你勇于展示个性/展示风采,/你永远都是最美的'。”陈晨同学的“黄叶,你好!/您黄了身体,却不会灰了那快乐的时光。/希望你来世再绿,更加丰富昔日的辉煌。”(学生把形容词“丰富”作动词用了),孩子们那些“枯黄是美的另一种表现。”“枯黄也意味着生命的永恒。”“别伤心,露水依偎过你的身躯,彩蝶曾迷恋你的脸庞。”丁慧慧同学的“因为这份灿烂,你的寂寞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都是诗才横溢……

孩子们把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落叶写成了如此多情、精彩的诗句,让我不禁对后面的写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去大自然中去发现、去赞美、去抒情。

是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不是老师精心“备”出来,而是进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绝不是一板一眼“正儿八经”的作文指导,而是一场与秋天的美丽约会。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2

手捧爱心,面对学生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十八个春秋了。十八年来我始终怀着一腔热情,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引领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并肩前行,学生因为有我的陪伴而快乐,我因为有学生的同行而幸福。在享受这些快乐与幸福的同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教育的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一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的教育耐心细致,使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班级管理上要求自己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以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参与、自己的坚定意志,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我和同学们在相处中也发生了许多故事。

一、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为了了解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中午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等等。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知道我班有好几个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平时总是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母爱的味道和集体的温暖。但有时做班主任工作也

有疏忽的时候,前几天我班的刘自强同学在语文课上搞小动作,被我发现后说了两句,于是这个孩子就沉不住气了,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而且还很娇惯,基本上不说也不打,由于我说他两句就受不了。我知道后就极力的开导他,告诉他老师的好意,可他的性格太倔强,一时间很难转变过来,我就与他聊了几句家常话,“最近你家里有什么事吗?”他告诉我说:爸爸和妈妈经常吵架,前阶段妈妈离开家搬出去住了。爸爸是个聋哑人,跟自己没法交流,现在也不管他,所以每天他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我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本应享受母爱的时刻却变得孤单。于是在班级里我就经常问一问他,课堂上多关心他,力争走进他的'心灵,在我的教育下,他终于转变了态度,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了,也认真学习了。这让我感受到老师的职业很特殊。

二、爱就是关怀。

我认为管理好一个班级的秘诀是真诚的爱每一个孩子,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也要爱,学习差的更要爱。平时我在班级中特别注重后进生,因为他们就像干渴的麦苗,更需要雨露的浇灌,其实他们的身上也有优点,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挖掘,去发现。我班的刘自强同学就不爱学习,上课总是摆弄一些小东西。经我了解,这个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瘫痪在床的奶奶生活。这样的孩子就应该放弃对她的教育吗?不是的,其实她也有优点:做事细致、书写漂亮、爱做手工,于是我抓住教育她的契机----每次学校发的通知我都让她裁。我给她这种为班级服务的机会,从而让她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我还把学习最好的学生安排在她旁边,希望在学习上能随时帮助她解决难题。心想:我坚持长期这样关怀她,她自身的缺点也会逐一改掉的。我期待着她有更大的进步。

三、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我班的刘自强同学个性极强,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小时候是农村爷爷带大的,没有进行学前教育。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很差,课堂上总爱说话、搞小动作、接话、欺负前面的同学等等,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一丝丝好学生的影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调皮。前一段时间,美术课上他偷偷拿剪刀剪前面女同学的辫子;有一天的信息课,他不去上,呆在教室里打游戏。我把这些事告诉了鲍校长,鲍校长跟家长沟通后引导我采取“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教育方法,和班级任课老师共同配合,督促他上课好好听讲、回家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通过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懂得方法,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为了 ……此处隐藏12734个字……家就能立即联想到实物。但要提醒同学,想像的东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较美的。有同学在比喻海中的海参时,曾说它远看起来像一堆牛粪,全班哄堂大笑。我先褒扬了他善于想像,然后反问他:“牛粪给人什么感觉?假如大家对牛粪不喜欢还恶心的话,谁还愿意欣赏海参呢?海参不只不美,而且爱成了丑陋的`化身了。”

观察完目标的静态,就应该观察它的动态了。假如把静态比作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动态就是让油画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画,走近我们。比方,小狗吃饭、喝水、做游戏的时候会动,那么它是怎么动的?我们三年级学过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体的写出了怎么做泡泡、怎么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动词“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这些动作也是作者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让同学运用同样的观察方法观察小狗。这种观察要反复多次以后,同学才会掌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让同学观察动作,比方上课了,我轻轻推开门,再转身关门,接着扫视一遍全班,微笑着走上讲台,大声的说:“上课!”这个过程中有六个动作,但同学大多只能说出三四个,经常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才可能提高。

总之,同学观察的越仔细,文章才会写的更生动、更具体,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也为高年段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而问题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怎样激活学生的灵性意识,问出智慧的火花,问出阅读的动力?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一、瞄准文眼,题中求疑。

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角度,增设条件和提示而形象生动化。

教师如何巧妙切入,选准正确的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又匠心独运,巧妙构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提到了点子上。即所提问题具有现实适应的思维价值,一般而言,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泉眼,扣住题目质疑,往往简洁明了,又直扑重点。如在教《月亮湾》这课时,我从课题切入: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提问:为什么叫月亮湾?一石击起千重浪,于是全班同学通过对名字来历的探究,来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一次又一次地说:月亮湾是个村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弯弯的小河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所以这个村子叫月亮湾。学生乐于参与就有收获,学生乐于参与就是成功。教师瞄准文眼激起学生已有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愿望,引导对所提问题的热情,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这正是学生一个认知不断完善、发展,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甚多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范围由小到大,理解由浅入深,求知欲望荡漾开来,课上学生的灵性思维踊跃绽放。

二、联系实际,趣味求疑。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活中有什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基础来进行设计。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中,怎样理解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认为这是本文的难点,分析我班学生情况,大多来自农村,对自然风景都有自己的观察。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想象省略号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所见所闻,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用我提供的句式“(谁)说:“荷叶是我的(什么)。”在荷叶上(干什么)”练习想象说话,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用我提供的句式练习想象说话,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生成了一些东西,可以编写一首首小诗文: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唱歌。小蜜蜂说:“荷叶是我的小床。”小蜜蜂采花粉累了,躺在荷叶上美美地睡一觉。小乌龟说:“荷叶是我的避风港。”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小乌龟就躲在荷叶下自由自在地游玩。……生动有趣、充满童心的语言在课堂上荡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从表面是很难理解的东西,在学生思维和已有的生活体验相链接的瞬间,把问题抛给他们,通过联系生活体验补充说话,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一步一步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诗歌的主旨,知道了荷叶在动物王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变成荷叶可以给别人带来方便,给大家带来快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问题在学生灵动的思维中迎刃而解。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15

因为这一段时间来,不少小朋友的抽屉里跳出蚂蚱来,今天中午上学了,看到他们一个个说个不停,就叫他们出去捉蚂蚱了。他们开始不信,几个小家伙看看我,似乎想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看我点头,立刻蜂踊而出,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一会儿,铃声响起,他们陆续走进教室,几个首先进来的大声说:“老师,我一个也没捉到。”

“我没有看到蚂蚱”还有几个一进来就向我炫耀他们的战果。“我捉了一个大的”“我捉了好几个”……

上课了,我让他们自由说说。竹儿说:“蚂蚱在草丛里跳来跳去,我捉不到。”淼说:“蚂蚱跳来跳去,让我们很难捉,我捉了很多蜗牛。”怡说:“大蚂蚱捉不到,小蚂蚱跳到墙上去了。”鹏说:“我看见一个大孩子捉到一个大蚂蚱,我也想靠自己的努力捉。”明说:“我看见的一只蚂蚱被别人捉走了。杰大声说:“我在外面捉到一只老蚂蚱!”

我把那只大蚂蚱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大家看那只大蚂蚱。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这只蚂蚱死了。”“嗯,看看它是什么颜色?”“它身上有很多颜色”“有黄的”“有绿的”“有褐色的”……“咦,它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的?”我接着问道。淼大声说:“我知道,随着时光的流失,它变老了。”“它还不太老,你看,它身上还有绿色的。它是不老,又不小的。”鹏站起来说。

“呵呵,你们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要好好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我接着问。“春天”“啊,春天啊?”我问道,看到孩子们竟说不出现在的季节,我只得自己说:“现在是秋季了,你们看看周围有什么不一样的?”“草黄了,”“我看到有些草还是绿的。”“草是人踩黄的.。”……孩子们的想法真的是与众不同,“有时候草是因为人踩了而变黄。不过现在草变黄了是因为秋天到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们,蚂蚱身体变成现在的颜色是因为它会变色,要变成与草一样的颜色……”“我知道,这叫保护……”“色,不错,说得好。”我接上来说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动物也有这样的保护色,小朋友们用眼睛多观察,看看你能不能发现这样的小动物。这个作业,现在不用回答我,等以后你发现了,再告诉同学们,好吗?”

反思: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小朋友们似乎很不错,其实并不然,我在上课时还是不时地停下来组织教学,这是个问题,不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我走。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精华(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