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解读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上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的是:有一年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得来的水,自己没喝一口,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虽然短小,却给人以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她昭示人们:爱心是永恒的,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细腻传神的语言描述,会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而真挚感人的情感,又会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洗礼。
基于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我想以水罐的变化和小姑娘的表现变化为主线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爱心及爱心的神奇力量应该是一个重点。在此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如果通过课文的阅读,能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使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变得澄澈和高尚起来,那么我想:这样的课应该是成功的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能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难点)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披文入情,诱发学生情感
神奇的童话故事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和影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贮存了许多美妙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他们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为此,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看到那美丽的`银河,你又联想到什么呢?这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简直让我们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一个关于它的动人故事。 这样导入,学生仿佛步入童话的殿堂,仿佛置身于夏夜的庭院,仰望星空,等待一个美丽动人故事的娓娓道来。
(二)精读品味,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至第五段是课文的重点。阅读这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罐变化和小姑娘表现的句子,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水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与小姑娘表现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内涵。接着,通过朗读来展示阅读成果。如果学生朗读情感不到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紧扣文中关键词进行体味,如“喜出望外”、“赶紧”、“跑去”、“哀哀地尖叫”、“欢喜起来”、“再也忍不住了”等,想象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受母女俩无私广博的爱心。对于朗读情感基调的把握,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可以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站在阅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这样反复诵读,不停思索,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审美表达,深化情感感悟
这篇课文正如一泓清泉,合乎美的规律,而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艺术美是有机的统一体。课文中有许多空白处,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想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借助文本,进入美的境界,在听说读写中深化课文情感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比如课文第二段这样写:“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我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会做什么梦?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说出上帝的心理活动。再如课文结尾说“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水给小姑娘一家及村子里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久旱逢甘露后的痛快酣畅,体会人们的惊喜兴奋之情。
这些既是想象训练,又是情感感悟;既是语言表述,又是情感表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 精神境界,培养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教材简说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针对中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掌声、愿意、姿势、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情绪、讲述、普通话、鼓励、犹豫、忧郁”等词语。会认读课文中“落、调”两个多音字。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阶段学习目标,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师生共学、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上好这一课,我将本课分三步进行。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掌声”前后发生的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 ……此处隐藏6158个字……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逐步提示他们让同学在我的辅助下试着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后的第四自然段在我口头,总结学习方法:①看图②读文③勾画④说话后,要求同学根据问题自学,我作适当点拨,并指导他们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在第二步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每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观众对猴子,黑熊和山羊的扮演反映不同,启发同学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同学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沛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教第五自然段时,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想象培养同学的说话能力,从而达到这堂课的高潮。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动物扮演的节目,要求同学带着“谁扮演?”“怎样扮演?”“观众有什么反应?”这几个问题观察自身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扮演的节目。观察后,同桌仿照前三段说话,接着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说话,最后指定同学用“精彩”和“扮演”来说说这场马戏扮演得怎么样。
以上这步教学过程,我结合直观生动的画面,让同学仿照前三段进行说话练习,希望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步,总结全文
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同学知道动物们之所以能扮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明白还是人有方法这个道理,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优秀教案,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同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同学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同学的思维潜能和发明精神得到充沛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同学发生新的联想,进行发明性的学习和考虑。促使他们在考虑、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幅板书要在体现文章的思路的同时,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以便同学根据板书,掌握中心,加深理解。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征、接收能力,设计了这幅板书,是希望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进一步深化《精彩马戏》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
《麻雀》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的一篇教材,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叙述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学习《麻雀》一课,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另外本课教学,担负着继续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经过小班化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课文。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表现欲望不强,朗读水平不理想,往往读不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本课教学应重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三 教学目标设定
1、能在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受“一种强大的力量” 即母爱的力量;
3、能继续学习、运用提问的方法;
4、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特点,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 就是爱的`力量;
继续学习、运用提问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运用;
2、引疑、导析,读、思、划、议结合法;
四、教法学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设疑引思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让学生合作探究,采取“读——找——划——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引疑深思
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感,积累词汇。并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划边思,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划、议结合法,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咬文嚼字能力,语言文字欣赏能力,体会“叙述一要真实,二要具体”的作用。
3、拓展反思
为了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我特意设计了课后活动:课后熟读课文,把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课后收集关于动物或人类母爱的故事,召开“小小故事交流会”。目的有二:其一继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二使课堂上被伟大母爱感动的情感共鸣得以延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
(略)
六、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理清作者写作的顺序,我设计了以文本脉络为主线的板书,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