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时间:2025-08-06 18:06:23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1

“在童话中学习数学,在童话中陶冶心灵,在快乐中和谐发展”,这是我在数学课堂上用童话创设情境教学中的体验。人们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动人的童话故事,儿童对它有着着迷的兴趣。如何让童话故事为我教学之所用,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并沉浸在童话情境教学的模式中,这难道不是我们数学教学要探究的方向吗?

一、用童话故事创设学习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接受深奥、复杂的数学知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那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如果谁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将是多么得开心。因此,我想我的数学课堂能否也利用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呢?

事实证明,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创设学习情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甚至夸张来塑造可爱的童话形象,为数学教学服务,其对自然事物拟人化的处理,生动、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的喜欢;以童话故事的发展为线索,有机串联整个的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童话般的数学世界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学生们心灵的翅膀。譬如,在学习了行程问题后,我让学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我在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实验。在一个班我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题目是这样设计的:“甲乙丙三人乘着同一辆出租车从A地分别到B、C、E地去(ABC在同一直线上),A地到B地的路程是10千米,甲从A地乘到B地下了车,乙又行了10千米到C地下了车,丙再坐了10千米到达C地下了车,共付给司机60元。请问甲乙丙怎样分配车费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读题后,茫茫然中一头雾水,好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难理解题目的意思,干瞪着眼了无兴趣,我只好在那儿唱独角戏。我对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感觉很难受,心理非常郁闷。再三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情绪这么低落?回答问题总到不了点子上?是不是我设计的题目不够完美,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翻看了《数学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提出:应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天,我教另一个班级时,把这道题改编成富有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狐狸、小猴和小熊结束了愉快的夏令营以后,决定坐一辆出租车回家。狐狸想:3个人合租一辆车,比自己单独坐合算多了,而且我家最远,所以我最划算。小猴家最近,车行了10千米,他就下了车,又行了10千米,小熊也下了车,车又行了10千米,狐狸也下了车,下车时,狐狸付给司机60元钱。第二天,狐狸就对小猴、小熊说:‘昨天我付了60元钱的车费,60÷3=20(元),你们每人给我20元。’‘好。’小熊立即拿钱给狐狸,但是被小猴给拦住了。‘不行。这样分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聪明的小朋友,你猜小猴要怎么分车费才能让小熊和狐狸心服口服呢?……”在这个富有童话趣味的数学故事情景中,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会解决问题方法。通过近一年的童话数学教学,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学生都很明显地喜欢上数学课,喜欢我这个数学老师,我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进步。

二、用童话数学激发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个性表达

“童话数学教学”就是通过新颖、独特的数学故事情境,以童话为载体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把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原创性童话故事结合起来,将童话形象有机的融入数学教学中,做到童话故事和数学学习的密切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满足儿童的天性需要,激发儿童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合作性,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童话数学”的情境教学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符合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有童心、童趣。童话故事还可以启迪孩子们的心智,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一个载体。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可以在他们亲身感受的基础上,编童话故事,共同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也就更高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想象……别看孩子们年纪都小,他们也是一颗颗活脱脱的生命,他们有情感,有悟性,能享受审美情趣。教师要带领他们走进学习数学的殿堂,在童话故事的天地里畅游,把自己融进了故事,共同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在不断地摸索中创造有个性的学习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实施“童话数学”的情境教学,充分尊重和顺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特点,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将系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自然、巧妙地结合在曲折、生动的童话故事之中,使孩子能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进入到数学教学情境中去,从而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大大缩短传统的教学时间,使他们能够在童话中学习数学,在童话中陶冶心灵,在快乐中快速成长,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2

参加项目的校长们,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设计成了数字故事。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我们研究生参与一起修改数字故事。四个数字故事的主线是学生――教师――课程,其中,《忙碌的一周》比较了中美教师课时量和工作方式不同,引人深思;《一人一课表》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个性化设计的特色;《三个新生》分别通过对有心智问题、健康问题、语言困难的三个不同学生的关照,介绍了美国学校如何关注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领袖之路》则通过美国“领袖教师”和中国“特级教师”的成长比较,让人们思考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

展示会通过主题报告、数字故事、全场互动等方式,立体展示了校长境外学习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其中的“数字故事”播放环节,充满整个舞台背景的巨型高清显示屏上,用PPT展示了“影子校长”的四个感人故事,动人的画面和环绕大厅的音乐,给参会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震撼。故事结束,现场人们脸上的激情光彩和热烈掌声告诉我们,数字故事将知识、事实等与图像、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发挥了其他表达传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效果,给会议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这是在上海市政府活动中,第一次使用数字故事作为会议组成的一个部分。

我是在2001年知道“数字故事”这个概念,当时,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从国外文献上,了解到在北美流行一种被称为“Digital Sto ……此处隐藏10826个字……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听题目,于是教师说:“孙悟空画圆半径为2米,请问圆的面积为多少?”

这样的一个故事中的小问题,主要是通过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趣味故事,然后在讲故事的时候,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然后讲到关键时,突然停止讲故事,并迅速将话题转移到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中。这样学生为了继续听故事,迫切要求教师将题目说出来并进行解答,从而达到将学生拉回课堂的目的。

三、通过故事启发思考,让学生独自解答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独自解答问题的能力,如果小学生学习数学一直想依赖老师帮助解答,数学学习成绩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课文《对称、平移、旋转》一单元时,教师在讲完对称图形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中有一只小蜻蜓,它天天都非常开心地飞翔,也每天都以自己可以飞翔的翅膀为骄傲。这天他在外面游玩时遇到一只小蝴蝶,蝴蝶长得非常好看,也有四个和它一样的翅膀,见面后,蝴蝶对蜻蜓说:你好,我们是一家人。蜻蜓看了他一眼说:是吗?但是我怎么不认识你呢?蝴蝶说:我们大家的样子长得很像,你不觉得吗?蜻蜓不相信,蝴蝶带着蜻蜓来到一个小湖边,让它自己看下自己的影子,蜻蜓往下一看,发现它和蝴蝶长得确实很像,于是它俩就成为了好朋友。”讲完故事后,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故事中的蝴蝶为什么说他和蜻蜓长得很像,当蜻蜓看到蝴蝶和自己的身影后,为什么也感到很相似?”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蝴蝶和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都有四只翅膀,只是翅膀的形状不一样而已。而教师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刚开始可能学生很难回答,但教师如果将蝴蝶和蜻蜓的照片用PPT的方式播放出来,学生肯定会立即想到答案。

总之,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将故事引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在听故事时乐此不疲时,教师讲得内容再多、再深奥,也会吸引学生不断挖掘知识点,并不断寻求答案。因此教师有必须花心思认真揣摩教材,精心编讲一些生动活泼、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故事。在运用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度,在必要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从故事自然引领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9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幼儿园的孩子正是三种思维方式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他们主要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例如,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头脑中的关于角色、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幼儿故事是为幼儿创作的具有完整情节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性和文学性与儿童的情感有极强的交流作用,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故事组织的完整性也适合儿童的年龄学习和心理,因此幼儿都喜欢故事。孩子们一方面从故事中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许多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有趣的'新天地,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故事中渗透着丰富的数理逻辑知识,能帮助孩子在生动的情节和形象中去理解接受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此有利于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故事能帮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好故事呢?

一、开发拓展经典故事的教学价值。

挖掘适合数学教学的故事素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收集有价值的故事,并对收集来的故事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数学教学的需要。

经典故事往往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在家庭中家长也会自觉地给自己的孩子讲述这些故事,因此这些经典故事对幼儿的吸引是不容置疑的,这也为我们利用一些经典故事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如经典故事《拔萝卜》经过改编后,被用在大班的序数教学中,活动证明了故事能帮助幼儿很顺利地完成10以内序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教师说教的状况。这一活动主要通过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出场顺序引导幼儿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通过理解故事和续编故事认识1-10的序数,学习从不同起始位置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拔萝卜的角色只有六个,在认识6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创编拔萝卜的故事,使角色增加到十个,延伸到10以内的序数。从不同位置起始确定物体的位置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巧妙地利用作业单上萝卜不同的位置引起幼儿的思考,促进他们对序数的理解认识。

经典故事特有的魅力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教师巧妙合理的改编能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能力,进一步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

二、根据需要创编数学小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是找不到合适的故事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创编一些小故事。在编故事的时候要求教师在不失去文学性的前提下,做到文理兼容,恰到好处地为数学目标服务。如数学教学活动《年妈妈的一家》就很好地将年、月、日的知识结合在故事里。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知道了年妈妈有365个日娃娃,365个日娃娃住在12座房子里,12座房子有大有小,大房子住31个日娃娃,小房子住30个日娃娃,最小的房子一般住28个日娃娃。教师将这些幼儿难以表述和理解的知识渗透在生动的故事中,帮助幼儿理解了年月日的关系,并且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了寻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激发了幼儿对日历的兴趣。

三、引导幼儿在故事情境中学习。

故事情境能引起幼儿的想象和联想,在情境中幼儿能十分投入地在游戏化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故事《熊宝宝的蛋糕》充满了生活气息,以大黑、小黑做蛋糕、分蛋糕为线索开展活动,故事中“分得均匀”的要求也符合幼儿内心的初始愿望,使幼儿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能积极地从内心意愿进行二等分的操作练习,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由于不是以枯燥的数学目标为前提,所以幼儿就能饶有兴趣地在做做玩玩中学习数学了。

为了使幼儿能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创设连续的故事情节开展数学活动,让幼儿沉浸在童话般的意境中进行活动,而且能体现数学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能敏锐地在故事中找到符合幼儿学习的切入点,就能创造性的利用故事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四、鼓励幼儿自编故事。

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已经能创编一些合理的故事,因此鼓励幼儿自编一些和数学有关的故事是可行的。如看一幅图自编故事就能有针对性地为幼儿编应用题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不妨设置一些含有数学内容的图画,让幼儿根据图示来编故事。如图上有8只桔子,其中有3只画的是桔子皮。要求幼儿根据这幅图合理地开展想象并讲述,这样的过程能帮助幼儿辨别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十分有利。编应用题时要求语言简练明确,有陈述和提问,不能像故事那样围绕过多的角色展开情节。从而使幼儿在自编故事的过程中学会提炼和概括语言,达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两得。

五、用数学的方法记录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