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追求着完美与进步,而优化则是完善的方式,小学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小学教师一直在完善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力图创建小学高效数学课堂。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化做出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获得数学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进一步学习和适应生活的必要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具体要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应做到如下几点:
1正确认识计算能力不同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着一种过于课本化的倾向,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却不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会计算但不会解答问题,擅长做计算题,但不会做应用题。例如:试问如何用两种容器分别为5L和3L的水桶取7L的水?对这种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找不到问题的解法,然而,若问及学生如何运用数学运算,多次利用3和5,最终要求算出7的时候,许多学生都知道如何解答。虽然问题的考点一样,都是想让学生通过简单的5+5-3=7数学运算解决问题,大学生不同的反应就暴露了当代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我国儿童的数学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启蒙教育从背数开始,然后背诵十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乘法口诀,致使学生认为学校中的数学是与其他场景和活动相互脱离的高度形式化、符号化的活动。小学生即便是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数学知识以及计算能力,但遇到实际问题仍无法解决,这也是许多小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头疼,无从下手的原因。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都将计算作为重中之重,而忽略了数学计算应与数学问题相结合,而实际上数学计算问题都应具备相应的背景来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忽视问题背景的重要性,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计算训练的位置,适当的计算训练是必要的,但要尽量避免与实际相脱节。数学计算实际上就是多种同类问题的一般性总结,是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过渡,是对问题的简单化。我们在教学教学时要做到数学计算到实际问题的回归,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知识点进行比较,然后分类总结,这样更容易发现自身认识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训练,进行技能的强化。因此,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认识毫、厘米、分米和米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尺子测量自己头发的粗细、教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自己的身高等等,通过不同长度的单位在不同实物上的具体展示,学生进行直观地比较,有利于更生动形象地区分开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度量大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比较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在比较中进行总结的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及时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比较和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进行日后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形成。通过比较,能使一些相似的.概念、法则、原理、推理、研究对象等被区分得清清楚楚,学生才能把握这些内容各自的本质属性,对知识点的理解才更加深刻,逻辑思维才会更加严密和清晰。
3关注错误,利用错误
所谓关注错误,利用错误,即指错误是学生思维以及课堂效果的反馈,存在着大量有用的信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理解错误不要简单的否定,要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利用错误在有限的时间带领学生对出现错误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学习上的升华过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因此,教师关注错误利用错误的过程就是有针对性的高效教学过。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出的错误正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它反映了教师在哪些部分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应加强哪一部分的练习等等。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错误并解决错误,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4注重教与学的反思
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还是对其生活工作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最优良的学习环境,提供最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赵文君、当今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几点思索[J];都市家教;2014.
[2]王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导学;2014.
[3]李振生、在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4]张学涛、小学数学教育[J];教育科学;2016.[5]马秀英、小学数学教育[J];神州;2014.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2近些天,参加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倾听并观看了范存丽和周卫红老师的专题讲座《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对“兴趣”这个词有了更深入近来的理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 ……此处隐藏22662个字……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其次是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再次是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方程,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如下练习: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
5+3x=84x+5×33.7x=14.89+3×2=15x=8+9x÷5=25
通过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了。
把握巩固深化的时机,确保概念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5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1、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25人,插班生3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有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