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
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
(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B、21棵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
板书:
平均数
小红小兰小亮小明——移多补少
(14+12+11+15)÷4=13(个)
总数总人数平均数
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 ……此处隐藏697个字……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