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初中语文评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2今天,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 》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朗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 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此处隐藏11090个字……篇13
《与朱元思书》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现综合评价如下:
一、厚实的教学内容。《蚊子和狮子》寥寥百余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空间有限,但冯老师硬是从这单薄的课文里淘出了厚实的内容:寓言知识介绍、寓言功用评价、寓言结构方法、寓言阅读技巧、寓言写作训练、寓言语言赏析······。
二、浓郁的语文韵味。这是一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精品课。寓言的阅读与写作自不必说,单是在字、词、句、篇的领悟与解读上也细入毫厘、丝丝入扣,甚至连一个引号也能够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好的语文课不怕细,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牛肉干”是要细嚼慢咽才能出味的。
三、丰富的激活手段。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参与度高低与否,是与教师激活手段的多寡密切相关的,冯老师在这堂课上运用了引领、点拨、思辨、抢答、化解······一系列激活手段,使得课堂活动如行云流水、气脉贯通、瓜熟蒂落、顺理成章。
四、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知识含量充足,教师引经据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广;学生理解到位,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既学到了寓言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寓言的写作方法,还学到了大师们对寓言的一些精辟论述。
五、沉稳的教学风格。冯老师由于钻研教材透彻,又能机动应变,故而课堂上的他指挥若定,进退有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渐入佳境。避免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乱、“逼供”、挂漏等毛病。 不足的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该强调的知识记忆没有强调,特别是大师们对寓言的精辟论述。白璧微瑕,此课仍不失为一堂短文深教、细教、巧教的精品课范例。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4每次听姚老师的课都会有许多启发。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她既像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母亲,让人不禁陶醉于她的课堂。
这次听了姚老师上的《行道树》,同样也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三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姚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 ”,我体会到了“ ”。C、读了“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姚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
二、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刚开始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学生齐读课文后,姚老师及时作出评价:读得整齐,响亮,但是行道树的感情没有很好体现出来。这一评价其实也渗透着朗读方法的指导。相信这些学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会受益匪浅。
三、关注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课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姚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能够和文本有机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她首先设计了第一个小环节: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学生当堂写并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不仅能以读促写,也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深刻地领悟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小环节:社会上有没有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呢?这是对前面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延伸:由对行道树内心和品质的领悟延伸到了无私奉献这一类人,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是谈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不成熟的体会,还望在座各位老师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