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个性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潜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述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述、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主角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潜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这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资料,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1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期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此刻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资料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此处隐藏6100个字……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①赶(第7段)“送”、“打发”表面上用词很客气,实际上暗示菲利普夫妇的狠心,:惯例一词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冷漠关系。
②赞(第8段末,12段)母亲的话。
第3、4段,13、14、15段,语意反复,同样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无数次,足已写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企盼之情。
③(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然而变化的外衣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变的内心:那就是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
4、分析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有什么意味?
对于勒的称呼从情感和用词上可以分为两类:(1)褒义的;(2)贬义的。
分析: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多次,用什么称呼取决于于勒是富有还是贫穷,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通过于勒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创作于勒这一形象的`深刻目的:借小人物来反映深层的社会问题,揭示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在当时的社会里,金钱能左右人们的社会关系、能操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课后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队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于勒人物的分析,通过对菲利普对于勒称呼的分析,我们能初步感受到金钱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那下一节课,我们就结合文本,找到人物的的有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课后习题
1、整理课文的生字解词。
2、条理地梳理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二、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尔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0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课后小结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出于这种思考,本课教学方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