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8 14:22:27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1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积累拓展

1、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 ……此处隐藏21221个字……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可能的回答: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老人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老人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为什么要放弃与亲人颐养天年的生活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的是什么?不老的又是什么?老的是人,不老的是精神。什么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他是现代的愚公!我们要学习他什么?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应竖立起这种思想和理念。

师:是啊,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啊!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请看大屏幕!(屏幕用打字机打字的形式出示近年来土地沙化减少,植被增多的数据。)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进行环保

课件放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再想想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引导:

15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