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1 19:58:19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和验证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关于根和茎的什么问题你还有兴趣观察和研究,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研究?

附: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动画故事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开启我们的发现之旅。仔细看,下面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师播放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学生观看视频)

师问:大家能看出来是个什么故事吗?

(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在这个成语故事里,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学生回答)

师:为了表述的方便和统一,我们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表示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谁再来说一说?

(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再来表述,师进行板书:树→蝉→螳螂→黄雀)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师: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它们一样,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这样的例子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师课件出示蔷薇花丛里的几种生物图片: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让学生认一认)

师:老师这儿有四张表示它们的卡片,请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每个同学手持一张卡片,代表这种生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如果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排列,怎样站才合理?

(找学生来排排队,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师板书: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师:生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像什么?(生: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食物链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很容易的找到了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我们再增加一下难度。(课件出示课本12页花丛中的生物: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师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请你找一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一作出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食物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汇报交流)

师小结: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生说:花、草、树木等)

师: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上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

动物自己都不能制造食物,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呢?——消费者;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是消费者。

(课件出示: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指名回答)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师:在田野里有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此处隐藏9804个字……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对于磁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能够说出磁铁有两个磁极的名称。

〔2〕能判断两个磁极接近,什么情况相互排斥,什么情况相互吸引。说出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铁粉盒,小条磁,没有标识的大条磁,大头针,塑料盘,实验记录单,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大条磁、回形针(或大头针)、铁架台、棉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 出示各类磁铁。

观察教学用的条形磁铁,表面涂了什么颜色? 上面标了什么字母?明白这些字母代表的意思吗?

观察交流。

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1.利用铁架台、棉线、条形磁铁等悬挂磁铁。

说说有什么发现。磁铁每一次都停在相同的位置吗?它与方向有什么关系?

2.小结:原来磁铁又指南北的性质:用“S”和“N”表示。

观察悬挂着的能自由转动的条形磁铁停下来的指向,交流实验中的发现道理:磁铁一端总是指南。

在实际观察中总结发现规律。

三、认识两极两极的相互作用。

1.出示另一块磁铁,分辨磁铁的南北极。

如果把这块磁铁靠近原来悬挂的'磁铁,会怎么样?

2.思考:二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怎样找出其中的规律?

3.请讨论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建议用小车代替悬挂的方式进行实验。

4.附表:二块磁铁靠近的结果

1.学生介绍生活中的经验。

2. 分组实验:每种方法都实验3次以上,把结果记入下表。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亲历探究过程,体现做中学、做中思。

表格有助于学生梳理、表达。

四、扩展延伸:磁悬浮列车

1.课件:磁悬浮列车

2.(出示断裂的磁铁)老师昨天一不小心把一块磁铁摔断了。摔断的磁铁(其中一块)还剩下几个磁极呢?

3.课外收集:日常生活中应用磁极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下次交流。

1.分组做磁铁悬浮实验,用手感受排斥力的大小。

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以不同的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附表:两块磁铁靠近的结果

悬挂的磁铁

磁铁

吸引

排斥

S

S

S

N

N

S

N

N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