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 ……此处隐藏32785个字……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平。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