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1一、教学理念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2、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与教训、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本课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又能流动。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一性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这种概念是模糊的,未形成系统的、较深刻的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能占据空间形成科学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要占据空间。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六、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作探究、实验法、
八、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橡皮泥、吸管2个、瓶子、水;烧杯1个、纸巾、水槽1个
小组材料:一组:气球、塑料瓶;二组:水槽、水、乒乓球、玻璃杯三组:水槽、水、玻璃杯、纸巾;四组:塑料瓶、漏斗、橡皮泥、水;每人准备一张实验报告单
九、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气球并提问: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气球吹起来?(请一个学生上来吹气球。)
师:这个气球鼓起来了,是什么让这个气球鼓起来了呢?生答。(板书:空气)
师:空气是什么样的?
生答:看不见,摸不着?
【设计意图:吹气球是每一名学生经历过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很自然
地谈到了空气,想到了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呈现这些属于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既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有所了解,又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资源,为他们后面的探究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一、亲历探究过程,发现空气占据空间。
1.体会“占据”和“空间”的含义。引发猜测:如果把这个气球压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并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水槽中的水上涨)
师:当把气球压入水中,水并没有增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生答。(把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压入水中,气球占了水槽里面的一部分地方,气球占据了水原来占据的一部分空间,于是水位上升了。)
教师出示“空间”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一词。(板书:占据空间)出示矿泉水瓶,师:这个矿泉水瓶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出示粉笔盒,师:这个粉笔盒里装满粉笔,粉笔盒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这个水槽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水槽里的空间是完全被水占据了吗?
生答。
师: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占据”和“空间”这两个词的含义。通过学生演示、观察及教师提问,激发出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2.利用实验,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 ①启发学生猜测。
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我们大家知道纸遇到水会湿,现在把纸塞进这个杯子的底部,再将这个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会怎么样呢?学生进行猜测。
②讨论探究方法。
师:研究问题有许多方法,你们知道吗?生答。
师:我们就有实验、观察、思考的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实验、观察、思考)
③结合实验记录单指导记录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我们可以亲手做一做,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在做之前,我要提示大家一些注意事项,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实验单,讲解注意事项。
④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⑤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实验,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实验记录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发学生“纸为什么没有湿?”的思考,为后面实验的比较做好探究准备。】
(2)学生进行第二次实验。 ①引发探究。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把这个装有纸的杯子还是竖直倒立的压入水中,然后
慢慢倾斜杯子,有什么现象发生?继续倾斜,杯中的纸会怎么样呢?各组同学仿照实验1的样子,把这个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可以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
②各组实验,教师巡视。
③实验结束,各组汇报。引导学生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教师提问: ……此处隐藏1946个字……责做,两名学生观察。最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不同组不同的实验器材。(教师巡回指导)
一组:我们小组是先把气球在外面能够吹大,然后,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无论我们怎么吹也吹不大。因为瓶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当我们往气球里吹气的时候,里面的空气跑不出来,所以我们吹不大里面的气球。
二组:我们小组是先把乒乓球放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再把杯子倒过来,把乒乓球扣入杯子中竖直压入水中发现乒乓球停留在杯口处,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就进不到杯子中,所以乒乓球就没有浮起来。
三组和老师的演示实验是一样的。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漏斗放进瓶子中,用橡皮泥或胶塞将瓶口塞住,然后把水倒进漏斗中。发现水不能很好地流入瓶中。因为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用橡皮泥塞住瓶口,瓶里的空气跑不出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不能很好的流入瓶中
小组填写好报告单并作汇报。
小结:刚才听了大家的汇报,我感觉到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刚才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知识呢?(空气能占据空间)师: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学到了什么?
师板书:占据
[目标达成: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教师组织讨论,把探究的知识归结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在学习中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感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之间的互评,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五:生活解疑。
游戏拓展。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吹气球,请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大力士”上来比赛吹(注意给小女生的演示器有小孔),看谁的气球吹得更大一些。
1、邻居的王奶奶碰到了一个难题,她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她解决一下,今天我把她的难题带的课堂上来了。(出示课件:王奶奶买了一大瓶酱油,想用漏斗将它倒入小瓶子里,漏斗的颈口是紧紧塞住瓶口的,这时她遇到一个难题:酱油倒不进去。)为什么流不进去呢?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2、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有更精彩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占据
五、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得出结论。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充分体现以上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五个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
(1)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
(3)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
(4)学会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2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