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

时间:2025-08-05 06:54:24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夜书所见教案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2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此处隐藏16777个字……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教案14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卜算子咏梅》、《中秋月》、《月下独酌》、《渔歌子》等诗词。

二、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

事——暖

《夜书所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