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17 08:46: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欢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欢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样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终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样去感受,怎样去理解这些完美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2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现在寒假里,唐老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a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老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欢乐生活,以及之后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该如何谋生,能够尽情地玩耍,能够不带任何目的地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期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此刻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期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完美的么?

我们应当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我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职责的人。

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哪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自然画。

“不必说碧绿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蓝,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突然从草简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我读鲁迅先生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年情怀。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园中的“赤练蛇”。

三味书屋那么是一个完全与百草园不一样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描述了出来。但鲁迅先生并未将三味书屋写的死气沉沉,而是经过儿童在课余时间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趁机偷乐的两个小故事的描述,表现了儿童喜欢玩耍这种不可改变的天性。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将自我的身体印在上头,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过冷,还把这当成是一种乐趣;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齐建造一个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工程。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时我在读了文章后有了那么多感动。

我们的童年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锁的记忆,倒不如仔细品味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一下那个不一样时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4

读了这篇散文,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便真实地展此刻我的眼前:捉蜈蚣、摘覆盆子、捕鸟、到私塾念书……从中能够看出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拥有一双能够洞察是非善恶的眼睛。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笔犀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眼睛。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要珍惜自我的童年,在玩耍中学习。 ……此处隐藏2897个字……蛉、蟋蟀、黄蜂、鸣蝉的特点,如同大合唱一般。

书上还写了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有一条“美女蛇”。刚看到这两个词我就有些毛骨悚然,谁都明白蛇是很危险的,鲁迅先生巧用“美女蛇”来涨高我们的情绪,让读者想往下看,“美女蛇”是什么。

最终,鲁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书屋里去读书,结束了在百草原的自由生活,过起了无趣的读书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读完之后,我觉得鲁迅先生没有我们自由,我们能够光明正大玩,或干什么,而他只能偷偷的玩。我们的确幸福多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课文,感觉鲁迅先生的灵感、巧妙、乐与情趣儿、生动,将自己童年快活一味儿融为一体展现在了眼前,让鹅读着,如入味儿红烧肉,阅读越有味。

学读后,理解出,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把童年时代,热爱、景、情、事三维于结合,是怎样把握运用的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写文技巧。

准确性的词语在课文文章中应用更是语言一大特点。如写雪地捕鸟时,选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

形象比喻句的词语运用历历在目:“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形态特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吟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老师赏析指导,逐渐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欣赏课文语句。“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文文章学习意境中,张扬学生心有灵犀得到极致的发挥。

仿写:也许仿佛看见了鲁迅先生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也许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也许仿佛感受那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好奇与失望,高兴与深沉回忆的各样心情变化。

仿写:不必说碧绿的树叶,顶高的柿子树,澄澄的甜蜜果,紫色的躯干;也不必说柿树在挺拔昂首高歌,肥胖的褐蝉伏在枝梢上,那树梢似乎要直插云霄似的。片片翩翩起舞叶,单是树上的黄柿,就充满了秋实的'气息,一派要收获的喜悦!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2

读了这篇散文,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便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捉蜈蚣、摘覆盆子、捕鸟、到私塾念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拥有一双能够洞察是非善恶的眼睛。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笔犀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眼睛。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在玩耍中学习。要亲近大自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充满活力,这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去。

玩是我们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被社会接纳。还需要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像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他是本城内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才使鲁迅对他十分恭敬。所以,我们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世纪青年,将来才能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同学们,请珍惜童年,它一去不回。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3

从童年转瞬已成少年,童年时嬉戏的影子不见了,只闻房中琅琅读书声……

成长的历程,大家都是有的。鲁迅的童年时光确实快乐,后院的荒园,被鲁迅庄重的命名为“百草园”。泥墙根一带可谓暗藏无数珍宝,鲁迅在那儿翻断砖、找蜈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真算是童年四大趣事。长妈妈口中美女蛇的故事更是让鲁迅好奇,为百草园田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更令我神往,也是鲁迅最爱玩的,就是雪地捕鸟,想想就愿亲自试试,引了鸟来,可有各种颜色,体态又各不相同,如若是我,是不忍将它们套住的。可惜,时光荏苒,快乐总不是永远的,私塾里的孩子们总能竭尽全力相处花样玩的。

感觉当时的私塾太严,遏制孩子玩的天性。我们现在一听到下课铃声,就投奔到草木葱茏的'操场上,捉虫子、躲迷藏,在宽敞的校园里追跑,到密林里探秘,偶尔在角落里会发现小猫小狗,大家不时分享着新的发现。

乐趣当然得有,更要有童真的心发现世界的每一点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4

鲁迅的童年时光在这百草园里度过,那里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多么美妙的田园风光啊!翻开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这是一种多么惬意、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整日与花鸟鱼虫为伴,还可以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少年的'鲁迅是这样的快乐,喜爱大自然,百草园是一片属于他的小天地,带给了他无穷的乐趣。

等鲁迅再长大一点后,家里人把他送进了书塾,开始了读书生涯,百草园的一切只能成为一段回忆了。鲁迅的童年也在渐渐消失。从此以后,鲁迅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对他也很严厉。鲁迅好学,一心想弄清“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但有些事小孩子不能问,于是便被先生批评了一通。在三味书屋里,做什么都要讲规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鲁迅再也没有时间去捉蜈蚣,翻泥墙了。三味书屋好像把他捆挷了起来,这与之前鲁迅在百草园悠然自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现在的孩子们何偿不是这样呢?学业固然繁重,但周末的休息时间都被补习班给“抢占”了,剩下的时间也寥寥无几,更别说出门放松,观察大自然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5

拥有无限童真,获得许多童趣,享受缤纷童年——题记

童真是每个孩子拥有的钥匙,童趣是每个孩子寻宝的道路,童年是每个孩子最宝贵的宝藏。

孩子的童真使他们获得童趣的'基本,他们善于用他们那发现的眼与童真的心去观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获得成长,还会学到很多知识,增长经历,这些探索的过程和所得,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

在用童真的心发现后就会获得我们的童趣,或许这些在大人们的眼中是幼稚甚至是无知的,但是我们却乐在其中,不是吗?这是因为我们那童真的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带给我们的是与别人不同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思考方式。虽然别人或许不赞同我们的看法,但是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童趣

在童趣中我们享受了我们最珍贵的童年,也是我们最宝贵的时光,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不留遗憾地度过童年,在以后回想起现在,一定会充满微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